88读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无垠大道》

88读书网(88dshu.com)

首页 >> 无垠大道 () >> 第七十七篇 对阵少林七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88dshu.com/37503/

第七十七篇 对阵少林七(2/4)

自然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所有东西都会发生变化,终至毁灭,所以称之为”假合”。

“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上一篇讲过元气是生命与生俱来的能量,有别于来自食物、空气转化的后天能量。现在这里简单的提一下这元气如何形成肉身或这个物质世界。

我们这生命能量一开始成形时,这能量的型态像烟雾一样飘飘渺渺尚未定型,而后经过一段时间,这烟雾状的能量慢慢的交互化合为不同的质量。进而沈淀稳定下来,慢慢出现液态、固态、不同的温度等等型态,然后分离成不同质地的物质,再互相组合。以肉身来说,由细胞开始化做坚硬的骨骼肌肉(土),以及血液水分(火),还有体温热量(火)等等组织。

昆仑指的是人体的头部与脊椎,所以“水发昆仑巅”表示人体的各种津液(血液、贺尔蒙等等)皆来自头部与脊椎,“四达坑阱注”指的是水往低处流的道理,说明这营养液透过身体的经脉、穴道以及其它管道传导到达身体所有部位。

“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这里的静坐并不是我们用功夫的”静坐”,而是生命的基本型态。这一段讲的是这四大能量的相互关系。这能量一开始是静止的。静定而生动,第一步骤的变化是开始发热、温暖,这暖性由液体传导到各地。所以这热是带着湿性的,热能与水分相合相蒸,产生了如雨雾般的物理现象,水分因热而蒸成雨露,而弘扬散播四处发生化学现象。这就是各式各样的生命或功能的生成道理,所以后面要补充一句“利益满人世”。

“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而水性的能量静置久了之后,部分物质便逐渐沈淀凝结,形成了坚硬的物质。这坚硬的性质称为土。热能是在这生命能量里面属于比较温暖质轻的部分。所以这人体的生成与运作概念,是与天地宇宙的道理是相通的,除了人之外,又有哪一种生命有如此奥妙的构造呢?

“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前面说了人体生成的奥妙过程与珍贵之后,这里反而要用相同的道理来解释其背后的虚幻与不实。

既然人体是由一股能量,分别为水火土性质(印度观念认为地水火风,中国观念认为是金木水火土)而形成的,回过来讲,总归是这股先天之气(能量)的变化作用在搞怪而已。这先天一气由无到有形成了肉身,这变化既不是我们所能掌控,我们也无能加以压抑或做任何改变,所以其实我们不是这身体的真正主人,这个身体要死要活、要病痛要亢奋,我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虽然我们不断研究不管生病吃药、开刀或运动等等各种延续或帮助生命的努力,但是最后时间一到,身体照样还是要死亡,要腐烂化为尘土,还是要还给自然、滋养大地的。

“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时留?”接着上面的道理继续延伸,聪明人举一反三便要了解,生生死死只是这能量的幻化转变过程而已,真正的生命,真的有跟着这能量的变化而变化吗?身体虽然死亡了,我们的灵知有跟着死亡吗?死亡后重新再生一次,那新的身体里面会是另一个我吗?真正的生命,实际上并未跟着这能量幻化而生来死去,真正的生命是永恒不死的。也可以说,是未曾跟着这能量的变化而生死过的。既然我们知道这身体只是能量的暂时变化,这个变化只是外相的转变,并不代表真正的生命的变化。那么我们又何必执着于这身体?中国道家与印度佛教自古以来都有各种锻炼身体延续生命的传说,但是没有人能证明是否成功。如果真的延长了身体的寿命,这个技巧并不能让他们脱离这个定律的,这种种努力终究是白忙一场、徒劳而无功的。

“垂老后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真正应该要有的观念,是要锻炼身心超脱凡人境界。为了怕用功时间不够,所以想办法延长此身体的寿命,假借这虚假的肉身来相合于”真”。要以智慧来参透这道理,这个”真”的关键就是方才说明的这不生不死的”生命”,掌握这关键,方能真的摆脱跟着天地万物一起消长毁坏的命运。

现在我们有这个假而不长久的身体。就借用这身体当作工具来求取我们的目标吧。何况!如果没有这个假,也不足以衬托出”真”。但是如果你想有个假要抛弃,而要获得真,这是错误的观念。真假虽然有别,可是是属于我们凡夫的分别,有这样的分别心是不可能探究到真实的生命的。打个比方说,大家都知道钱可以买东西,可是钱这个东西是后来才被创造出来的,是一开始没有的,目的是要方便流通货物,可是一般凡夫已经搞不清楚了,反而争相追逐钱财、拼命囤积钱财。事实上它只是个工具而已,是拿来流通货物求取方便的工具。然而不明白的人。被这表象概念弄得七荤八素,反而忘记了其原来的用意与道理。现在回过来说这借假修真的道理,其实真假很难说有个分际的,对初学者来说有个真假之分,但是对上了路的修行人来说。这个真假分别的观念要抛掉、要放弃。如同先前讲的“非体亦非用,体

状态提示: 第七十七篇 对阵少林七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