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论战(2/2)
达边境还有段时间。而林俊手头有一份德边科提供的最新芬军“曼纳林防线”布置图。上面标注的各种防御工事符号密密麻麻,只有少量区域表明地“不明”:这里面一部分是情报部门的功劳,也有一部分是边防部队、航空兵高空侦察机部队(如果在己方一侧边境将飞机飞至10000高度。加上是个能见度足够的好天气,大口径侦查相机能拍到的敌方纵深可不止10公里。)和红海军的功劳。为什么还有红海军的功劳?芬兰人都把卡累利阿地峡沿芬兰湾一线修地如同铜墙铁壁一般,防御工事密度甚至比陆地正面还大!
“安德烈同志,在拉多加湖我们没有足够数量适合登陆作战的运输船队,估计芬军也是吃透了我们这个弱点,在这一侧设防密度不大。而芬兰湾一线他们所采取的重兵布防导致我们只能在地峡70公攻,红海军同志在这边能给我们提供的支援有限。”
—
林俊的手指一直在敲放在腿上的地图芬兰湾一侧区域,德边科知道他想的是什么。
“马奇诺防线还有弱点,芬兰人的防线真叫得上是铜墙铁壁,工事修得一丝不漏,除了强攻别无它法。”
无论从海上发起登陆还是路上突击,红军面临地只有强攻一条路能走,而相对于登陆作战。把握更大的当然是红军更擅长的陆地作战。
天然的有利地形加上合理地工事布置,放在红军面前的就是块超级难啃地硬骨头,更要命的是红军又必须把它给啃下来。
林俊的话让德边科有意思疑惑——“马奇诺防线还有弱点”?这可是现代科技与强大国力构筑的超级坚固的防御体系,“曼纳林防线”和它相比不过是缩水版。如果将突破“马奇诺防线”与突破“曼纳林防线”拿来比较。任何一名指挥员都会认为后者会轻松的多。
林俊看了一眼对面的德边科,再看了他边上几个穿士兵服装的“士兵”:这写人都是德边科最核心的参谋和警卫人员。
“只要拿下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法国佬的“马奇诺防线”就会成看似表面坚固,实际毫无价值的玩样的代名词。可惜,我们面对的防线找不到其它解决的方案。”
两年后德军进攻低地国家,希特勒就是因为“马奇诺防线”的存在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19405~6月,德国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达拉弟防线占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奇诺防线的后方,让法国佬精心构筑的防线成了一堆废物。
希特勒是被逼的,但历史却证明他选对了战略,林俊这不过是告诉德边科一个他前世“路人皆知”的事实而已,但司令员同志就不是这么认为了!林俊说的话给他的感觉就是一次强烈地震——为了避开一条防线不惜与第三、甚至是第四方国家开战,这里面的“得到”与“代价”的天平足够他消化一会。
“德国在35年吞并了萨尔区,36年>i防部长达拉第在去年已经决定从马奇诺防线北端、沿整个法国到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新的防线,叫什么达拉第防线,还在对马奇诺防线进行加强。这样的一味防守战略就像是不停的往身上穿铠甲,等着别人来打。”
林俊的口气有些戏虐的成分,“不去说临时购置的工事有没有原有工事标准坚固,一味防御的思想就是迂腐的东西。有时间和资源财力去造一条新的防线,还不如多建设几个机动能力强的机械化军,至少法国佬的北面还有几个小国能给它顶上几天。”
“安德烈同志,你刚才的话就像一击重锤,战略思想上的新思维。”德边科只能如此去形容:避开敌方的重兵防御地区、从薄弱环节突击是战略中的最基本战术之一,但要是这个“薄弱坏节”是其它几个国家就是另当别论,这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是很多军事指挥员很难弄明白的,也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既然那几个碍事的国家本就是敌人的盟友,迟早要开战,那还不如先一步解决它们。法国佬已经感觉到这个危险,但他们的应对方式却是落伍的选择:防御工事固然有效,但一味的防守只能等着挨揍。”
“即要有边境防御的有效手段,更重要是有高度机动的铁拳。”德边科明白林俊的意思。
“东方的中国有伟大的万里长城,那是防御思想的终极体现,其实中国人并没有将长城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最重要手段。2000多年前的国曾经和匈奴人进行了几百年的大战,最后将匈奴人赶到了欧洲,当时他们的战略家是这样形容长城的:有长城匈奴人一年袭扰一两次,无长城中原就是匈奴人的掠夺场。”
“2000年前的中国建立了强大的骑[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