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仁君(二)(1/1)
第二百一十一章 仁君(二)
“各位,朕今日叫你们前来,首先是想和你们商议下有关江南、江淮军的事情。”
四人中年龄最大的李神福左右看了看,小声说道:“请皇上吩咐。”
“昨天,朕先后收到了杨行密和钱镠两位爱卿的书信,他们在信中不约而同地提及,让朕随意安排你们的军职。虽然,前几天你们答应过朕,愿意留在京师任职,但朕还是希望你们考虑清楚之后,再给朕一个最终而又明确的答复。”说到这里,海无影目光温和地看了看李、顾二人,略微停留后才继续言道:“眼下已是腊月下旬,如果你们现在离去的话,或许赶不上新年元旦,但在十五之前还是能够回家团圆的。”
话音刚落,李神福便起身表态道:“皇上,末将李神福主意已定,不用再做考虑。”
紧接着,顾全武也道:“皇上,末将顾全武愿意留在京师,听凭皇上差遣。”
对顾全武而言,在前来皇宫之前,其实还在犹豫之中。最终让他作出决定的,还是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如果昨夜不入禁军营地,他顾全武所带的江南子弟兵就会有不少人因风雪而受伤乃至死亡。虽然不会有很大的损失,但爱兵如子的顾全武自是不忍心看到自己的手下卒于非命。
“不能让一兵一卒受到伤害。”
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让顾全武认定,皇上的带兵理念和他是一致的。
有这样仁义的皇帝,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跟随呢?
“好,两位将军,你们号称江南两大名将,有你们二位相助,朕便是如鱼得水也。”海无影哈哈笑道。
“皇上过奖。”
尽管海无影很想将李、顾二人留在身边,但他知道,在未来的削藩战役中,江南、江淮一带的防线更为重要,必须要有得力且又忠心的大将坐镇方可。
海无影继续道:“目前,神策军十二卫计有十二万人左右,禁军将士有一万多,再加上城外鹅头岭的舒家军以及你们这两支人马,总计在十四、五万左右,即便算上庐州军和江南军,顶多也就在二十万出头,且不论战力如何,就算是在人数上,和宣武军、河东两军相比,朝廷军队也是处于弱势。因此,朕在年后便会立即着手军改,对京师一带的军队进行整编,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的精兵。没有一支忠于朕的精锐之师,削藩嘛,只是一句空话。”
“安史之乱后。虽然历代先帝都有心削藩,以维护我大唐之一统,但始终不得其法,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一般而言,大多数有志之士都将其归纳为二点,一是重用宦官,以至皇权旁落,二是藩镇的军力超过了朝廷,使得朝廷缩手缩脚,只能选择形式上的统一。”
袁袭叹道:“皇上,这两点确实是削藩失败的根本原因,即使是英明神武的宪宗皇帝,也只是让我朝出现了短暂的统一局面。”
“宪宗帝粗略地解决了第二点,却在第一点上犯了大错,最终酿成悲剧。”
按照史书的记载,唐宪宗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可谓中晚唐时期唐朝皇帝中最大的一个亮点。然而,唐宪宗和唐玄宗颇为相似,均是前明后暗,最终为宦官所杀。
“皇上,恕末将直言。”李神福道:“宪宗皇帝虽在削藩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开了阉人掌军的先例,这才使得日后的宦官势力越来越大,乃至一发不可收拾。而皇上您兵不血刃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和宪宗皇帝相比,您更为圣明也。”
“是吗?”海无影再次笑道:“李将军,这并非是朕更加圣明,而是因为朕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所以看问题会更加深远、更加清楚。”
“前人的肩膀?”边冈愣了一下,赞道:“皇上,这个比方倒是很有意思。”
前人的肩膀是一句后世之语,海无影未做解释,言道:“我朝大诗人杜牧在其名作《阿房宫赋》中写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一句就是至理名言啊。各位,历史上的点点滴滴都是前人用鲜血甚至生命来谱写的,如果朕不吸取教训,那不是和他们一样了吗?如果朕只哀之而不鉴之,岂不是又会让后人笑话吗?朕可不是秦二世,自然不会让后世之人再来一篇大明宫赋。”
“皇上圣明,末将(属下)受教也。”这一次,四人齐声言道。
“各位,有关先帝削藩失败的第一点原因,在朕这一朝是不会重演了,即使有个别忠心耿耿的宦官,朕也不会让其掌握兵权。至于第二点,就要拜托你们了。”
“皇上英明神武,末将自当竭尽全力,不服皇上所托。”
“好,两位将军,朕打算将你们的两支部队扩充为两卫,你们二人担任大将军,这两卫的名字朕已经想好,就叫做左右无名卫。”
“什么?无名卫?”李、顾二人同时惊讶道:“皇上,这是何意?”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