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卷 终章(2/3)
并且箭矢已尽,只有李陵将军麾下和成安侯韩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阵式前列,分别以黄白二色作旗帜,派精兵射杀旗手即可破阵了。”单于得到管敢,大喜,命骑兵合力攻打汉军,边打边喊:“李陵、韩延年快降!”接着挡住去路猛烈攻打李陵。李陵处在山谷底,匈奴军在山坡上从四面射箭,矢如雨下。汉军坚持南行,未等冲到鞮汗山,一天之中五十万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丢弃战车而去。当时,还剩士兵三千多,赤手空拳的就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也只有短刀。又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狭谷,单于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在险要处放下垒石,很多士卒被砸死,不能前进。
黄昏后,李陵换上便衣独步出营,拦住左右说“:不要跟着我,让我一个人去干掉单于!”过了很久,李陵才回来,叹息说:“兵败如此,惟求一死!”军吏说:“将军威震匈奴,陛下不会让您死,以后可想别的办法回去,像浞野侯(赵破奴)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陛下仍以礼相待,何况对将军您呢!”李陵说“:你别说了,我不战死,不为壮士。”于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断,把珍宝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以逃跑了,可现在无武器再战,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作鸟兽散,还可能有逃回去报告陛下的人。”他令将士们每人拿上二升干粮,一大块冰,约定在边塞遮虏鄣会合。准备夜半时分击鼓突围,但鼓未响。
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多名壮士和他们一道冲出。匈奴数千骑兵紧追,韩延年战死,李陵长叹:“我无脸面去见陛下呀!”于是下马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余人。
……
史书对于李陵的战果基本上是褒义的,但是有一个事情很有意思,那就是白起对于李陵的事迹有一个很大的疑问,那就是李陵麾下的不太可能是步兵,而是大部分都是骑兵或者是骑马重步兵。
这一点从交战时间以及之后的路线可以看出。
浚稽山约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土拉河、鄂尔浑河上源以南一带。
但是历史的浚稽山并不是一个地方。
《史记?匈奴列传》:“汉使浞野侯破奴将二万馀骑出朔方西北二千馀里,期至浚稽山而还。”靳荣藩注引《一统志》:“喀尔喀浚稽山直受降城漠北,其山当在今土喇河及鄂尔浑河之间。”
司马贞索隐引应劭曰:“在武威县北。”清吴伟业《赠家侍御雪航》诗:“西望浚稽山,黄河遶其背。”
但是从另外一个地方鞮汗山进行对比,很明显浚稽山之战发生在后世乌兰巴托的西部偏西两百公里左右的地方。
鞮汗山被认为在居延海北180里,距离浚稽山的距离大约在400公里。
居延海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北约40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北缘,为古弱水的归宿地。居延海位于东经101度24分,北纬42度33分左右,地处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北部。
居延海是一个奇特的游移湖。它的位置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湖面时大时小,时时变化着。“居延”是西夏语,为“流动的沙漠”之意。此湖后因湖面缩小分裂成两个湖泊,西湖名嘎顺诺尔,亦称嘎顺湖,蒙古语意为“苦海”,即西居延海。东湖名苏古诺尔,也称苏古湖,蒙古语意为“苔草湖”,即东居延海。
从史书当中的描述而言,李陵在兵败之后尽管没有率领残部抵达鞮汗山,但是距离鞮汗山的距离应该是不远,若非如此,恐怕李陵麾下大军能够返回汉军城塞的人,不要说400人,甚至是连100人都没有。
而重点还不在这里,而是在于一点,那就是若是李陵麾下全是步兵,那么李陵大军在匈奴人八万人的围追堵截下能够在三四天的时间跨越杭爱山,到达距离鞮汗山不是太远的地方,那么无疑是痴人说梦。
宋朝的大军在蒙古人的围追堵截下都没有这种战斗力……
据说在端平入洛当中,全子才虽然于七月初五就占领了汴京,却一直无法展开军事行动。蒙古人对中原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而两淮的运粮队陷入黄河泥潭,简直寸步难移。
赵葵到了汴京后,便指责全子才没有继续西进攻取洛阳。求功心切的赵葵一面派人去催军粮,一面把汴京的军粮先集中给部分兵力,让这部分兵力分到5天的粮食,而后让其先直扑洛阳。而其他留在汴京的部队,等军粮运到汴京后,再出发前往洛阳。于是,宋军前往洛阳的军队,便变成了分批投入,给了蒙古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由于赵葵对全子才没有进兵的不满,他改任他手下的徐敏子为前锋部队的监军,将全子才留在汴京。前锋部队共1万3千人。之后,由杨义指挥原全子才部的淮西兵以及其他部队作为第二梯队在得到军粮后前进去洛阳。部队拿到粮食之后,都纷纷叫嚷军粮太少,赵葵却仍然强行命令各军出发。
不得已之下,徐敏子命令前锋所部的1万3千宋军,把5日军粮留作7日来食用,于七月二十一日,也即赵葵到达汴京的第二天起程前往洛阳。
回过头来看蒙古军。在听知宋朝北伐之后,蒙古人虽然放弃洛阳渡过黄河到达黄河以北,但是在洛阳、孟津、潼关等大片地方却留下不少的蒙古骑兵哨骑侦察宋军动向,在宋军前锋离开汴京前往洛阳之后,塔察儿命令部将再次渡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