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三章(2/3)
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祝融吴回是北方帝王高辛手下火正,生活在北方,娶塞外的鬼方女子很正常。故第四点理由亦不靠谱。好吧,对于这种争论,张嘉师只能够表示他不明所以。
………………………………………………分割线…………………………………………
而除了一些看上去太过久远的记载,《春秋》事实上记载了比起晋献公时期要更早,中原文化与北狄人之间的记载。
只不过这个记载当中,有一点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这个部落的名字叫做山戎。
山戎是我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较强大的少数民族。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这说明,在唐尧、虞舜的上古时代,就已有山戎一族,居住于中国北方。据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记载:春秋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戎族是少数民族的一支,不仅人口数量大,而且居住地区广,并逐渐从西方迁至东方和北方。戎族分支颇多,有大戎、小戎、陆洋之戎、九州之戎、骊戎、犬戎、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姜戎、茅戎、北戎(又称山戎)无终等名称。山戎,即为戎族的一支,也即是由西方迁往北方居住的戎族。
事实上,山戎自为一族,在春秋战国前一度相当强大,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曾建立了孤竹、令支、屠何、无终诸国。山戎势力强大,不断南下侵扰中原,与鄂、齐、燕、晋等中原诸国,屡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山戎痛燕”等事的背景。自然,中原诸国也不断攻伐山戎。
从史料上可以看出,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带,以林中狩猎和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山戎人伴随游牧,逐渐开始了农耕。山戎曾栽种冬葱和戎菽,享誉塞北。《钦定热河志》载:“戎菽又名胡豆,种出山戎,北土甚多,百谷之中最为先熟。”而“冬葱”,即今称之为大葱者。
而在这个前提下,很有可能山戎与燕国之间,更早的爆发了相互之间的战争。
但是山戎很明显在周朝西面迁移之后,驱逐了原本的北狄人,成为了新的“北狄”。
而在公元前663年到公元前660年,齐桓公援助燕国,与无终国结成同盟,进攻孤竹国的战争,就是一场中原文化与北狄人之间的决战: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因燕**队抵挡不住戎兵的猖狂进攻,便向当时的诸侯盟主齐桓公告急求救。齐桓公当仁不让,毅然率兵挺进蓟门关。在齐桓公的号召下,无终国与齐国、燕国组成三国联军,共同讨伐山戎令支国。无终国子派遣骑兵二千参战,三国联军很快击溃戎兵,攻占令支国都城,夺回戎兵抢掠的燕国人口及财物。令支国子率残兵投奔另一山戎国孤竹国。三国联军又兵进孤竹国,几经苦战,将令支、孤竹两国兵马全部歼灭。齐桓公大赏三军,将令支、孤竹两国领地划归燕国。因无终国助战之功,齐桓公将小泉山下戎地割与无终国,扩大了无终国的领地及政治影响。
齐桓公之后,晋文公成为诸侯国中新霸主。晋文公通过改革使晋国强大起来,晋国政通人和,兵强马壮,国力迅速上升,国土不断扩展。到晋悼公时,晋国仍是诸侯中势力强大的盟主。
而戎人国家,由于秦国在关中地区的崛起,不断兼并戎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四戎。”
戎人在西部难以立足,只得向东转移。晋悼公受司马魏绛的影响,对戎人实行安抚政策。无终国的紧邻燕国,由于当时国力不盛,根本无力南顾。无终国便有了兴国发展的机遇。这时的无终国君嘉父,励精图治,谋略不凡。他任用大夫孟乐等中原人才,内修国政,加强武备。对外,联络其他戎国,结成联盟,相互援助。同时,积极推进与晋国的亲和关系,使无终国影响力大增。
嘉父于晋悼公三年(前570年)号召戎人诸国,并至无终,歃血定盟。晋悼公应嘉父之邀,命魏绛为和戎之使,来无终国主持晋国与诸戎媾和结盟仪式。十几个戎国国君与晋国使者在无终国歃盟,愿奉晋侯约束,捍卫北方,不侵不叛,各保安宁,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异民族间媾和的最早佳话。此次结盟后,晋国北部较长时间出现了边境安定、国家太平的空前局面。
通过一系列的内政、外交、军事行动,无终国终于闯出了狭小的无终山领地,将国土由“小无终”(今河北玉田县一部分)拓展为“大无终”较为广大的领域,成为诸戎国中的首领之国。并建立了无终邑,作为无终国的都城。
而孤竹国很有可能就是北狄人的一个主体代表:
孤竹国诞生于夏,是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国--孤竹国[1]。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封墨氏为孤竹君。孤竹国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
孤竹国的建立,标志着冀东文化已高度发达。孤竹先民是礼仪、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