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1/3)
在某个意义上,先秦时期到秦帝国,对外扩张的步伐是比较频繁的。而在秦帝国,对外扩张的战争主要有三个:
一个是迫使闽越国放弃自身统治权利的同时,让闽越国周围的百越地区成为秦帝国的控制地区。
当然,这个结果严格来说并不算美好,因为这是秦帝国的军队在进攻闽越国失败之后,而闽越国认识到无法与秦帝国对抗,最终选择的一个相互让步的结果。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将全国划分为36郡,随后派兵南下平百越。大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南越后,秦兵打到福建,削去无诸等王号,置闽中郡,从此福建正式纳入中央版图。
秦二世时期爆发农民起义,无诸和摇率领闽越军参加反秦队伍,接受鄱阳令吴芮的领导。后又佐刘邦攻楚,表现得非常勇敢。刘邦登帝位后,先后封无诸、摇、织为王,有13人封侯。闽越人民参加反秦斗争,加速了闽越社会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汉廷对闽越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起,先后把闽中地分封给闽越王无诸、东瓯王摇、南海王织。
闽越王无诸,姓驺氏,生卒年不详,越王勾践后裔,西汉时期诸侯国闽越国国君。越国解体后,无诸移居闽地,占有福建及周边地区,自称闽越王。
秦朝统一天下后,降为君长,秦朝以其辖地设置闽中郡。
闽中郡的范围大大超过福建省的范围,闽中郡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浙江旧温州、台州、处州三府属等地,就是现在的福建省、浙江省东部宁海县及以南一带,包括温州地区、台州地区、丽水地区、衢州部分地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举行反秦起义,各地反秦武装纷起响应。无诸因“秦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便与同是越王勾践后裔驺摇率领越人归附鄱阳县令吴芮。[5]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将项羽和沛公刘邦所带领的队伍成为反秦主力军。无诸率领闽中甲兵跟随刘邦入武关,战蓝田,攻析、郦,以“阻悍”著称。
秦王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军队攻克咸阳,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随之项羽亦率军入关,杀子婴,焚咸阳,自立为西楚霸王,把持向诸侯发布命令的大权。在分封诸王侯时,项羽以“楚、越旧隙”,不封无诸和驺摇为王,因此他们没有归附项羽。同年,楚、汉战争爆发,无诸和驺摇率领闽中甲兵辅助刘邦,攻击项羽,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中国的重新统一做出贡献。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后,登基称帝,建立西汉政权,是为汉高祖。汉高祖称帝后,重新立无诸为闽越王,统治原先闽中之地。无诸仿效中原,在现今福州市的冶山之麓筑城建都,称为“冶城”,在《史记》当众,冶城又被称之为东冶。
对于闽中郡的政治情况,大致就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无诸虽然击败秦军,但是面对根本不成对比的国力,无诸选择的是成为闽中郡的君长(部落首领),在闽中郡控制区内实施秦帝国的一些制度,并且向秦帝国纳贡称臣,最终秦帝国也没有实质性的控制闽中郡。
……
而与闽中郡的情况相对,闽越的下场可以说比起百越以及被暴打一顿的匈奴人要好上不少。
秦帝国南征百越的记载并不算太过于详细,而在相关记载当中,以屠睢为首的第一批南征秦军以及以任嚣为首的第二批南征秦军,其主要对手就是西瓯为首的百越部落联军。
秦时,东南沿海一带被称为百越之地,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越人,因其分部众多,故称为百越.
百越大体分为东越(又称东瓯或瓯越)、闽越、南越、西瓯等几个部分。东越居住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以温州一带为中心;闽越的势力范围以今福建的福州为中心;南越分布于今广东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区;西瓯活动于今广东的西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
百越居住的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物产丰富、幅员辽阔,但由于为山川所阻隔,远离中原,至秦时他们仍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而据说在秦国横扫六国时期,始皇帝就将百越列为下一个攻击目标。
在张嘉师所在的后世,则是有一种观点:那就是第一次秦攻百越之战也被称之为“秦瓯战争”。
这种观点的根据是:百越军队主要由于百越土著部队的最初首领是西瓯国首领译吁宋(西瓯国的位置在现在的广西),而其实参战的百越军不仅仅是西瓯**队,其他百越地区的越人其他土著武装也参加了战争,但是总指挥是西瓯国首领译吁宋、而主力是西瓯军而已。
“译吁宋“这个名字很多历史学者都认为是百越土著军首领的名字,但是也有不同看法,说“译吁宋“这三个字很可能是百越军总指挥官在战场上喊的口令,因为“译吁宋“这个三个字和现在两广的壮语和粤语的“一二三“都很相似,秦军是外来人,这次战争秦军并没有深入两广腹地,对西瓯军的底细应该也了解不多,所以有可能把百越土著军的指挥官在战场上喊的口号当作该指挥官的名字了。
但是可以确定该战争的百越军首领确实为西瓯国首领,至于该首领是不是叫译吁宋?如果不是的话,那战争中西瓯国首领的名字叫什么?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