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五章(3/3)
机上也使用了齿轮传动装置。到14世纪,开始在钟表上使用齿轮。东汉初年已有人字齿轮。三国时期出现的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已采用齿轮传动系统。晋代杜预发明的水转连磨就是通过齿轮将水轮的动力传递给石磨的。史书中关于齿轮传动系统的最早记载,是对唐代一行、梁令瓒于725年的水运浑仪的描述。北宋时的水运仪象台运用了复杂的齿轮系统。明代茅元仪著《武备志》(成书于1621年)记载了一种齿轮齿条传动装置。
1956年发掘的河北安午汲古城遗址中,发现了铁制棘齿轮,轮直径约80毫米,虽已残缺,但铁质较好,经研究,确认为是战国末期到西汉期间的制品。
1954年在山西省永济县蘖家崖出土了青铜棘齿轮。参考同坑出土器物,可断定为秦代(公元前221~前206)或西汉初年遗物,轮40齿,直径约25毫米。关于棘齿轮的用途,迄今未发现文字记载,推测可能用于制动,以防止轮轴倒转。1953年陕西省长安县红庆村出土了一对青铜人字齿轮。根据墓结构和墓葬物品情况分析,可认定这对齿轮出于东汉初年。两轮都为24齿,直径约15毫米。衡阳等地也发现过同样的人字齿轮。
早在1694年,法国学者hire首先提出渐开线可作为齿形曲线。1733年,提出轮齿接触点的公法线必须通过中心连线上的节点。一条辅助瞬心线分别沿大轮和小轮的瞬心线(节圆)纯滚动时,与辅助瞬心线固联的辅助齿形在大轮和小轮上所包络形成的两齿廓曲线是彼此共轭的,这就是camus定理。
它考虑了两齿面的啮合状态;明确建立了现代关于接触点轨迹的概念。1765年,提出渐开线齿形解析研究的数学基础,阐明了相啮合的一对齿轮,其齿形曲线的曲率半径和曲率中心位置的关系。后来,savary进一步完成这一方法,成为eu-let-savary方程。对渐开线齿形应用作出贡献的是roteftulls,他提出中心距变化时,渐开线齿轮具有角速比不变的优点。1873年,德国工程师hoppe提出,对不同齿数的齿轮在压力角改变时的渐开线齿形,从而奠定了现代变位齿轮的思想基础。
19世纪末,展成切齿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齿的专用机**与刀具的相继出现,使齿轮具备较完备的手段后,渐开线齿形更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切齿时只要将切齿工具从正常的啮合位置稍加移动,就能用标准刀具在机**上切出相应的变位齿轮。1908年,瑞士研究了变位方法并出展成插齿机,后来,英国ba、德国din相继对齿轮变位提出了多种计算方法。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