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

88读书网(88dshu.com)

首页 >> 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 () >> 第33章 辩论口才常识 (1)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88dshu.com/54610/

第33章 辩论口才常识 (1)(2/3)

三种。一种是在对方“先发”而未发时,你抢在前面,从而使对方措手不及,乱了阵脚,失去心理平衡,从而败北。第二种情况是事先作了充分准备,在对方意料不到的情况下,拿出确凿的证据,向对方发起进攻,直捣要害,使对方没有喘息的余地,只能接受你的观点。第三种情况是预测敌论,先行批驳。即预先将对方可能提出的观点进行驳斥,这样既可使旁听者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又可把对方置于被动。

当然,先发制人不是即兴发言,一定要知己知彼,有充分的准备方能百发百中。另外,辩论的语言必须句句在理,运用的事实须经反复核对,确凿无误,否则可为对方“后发制人”提供依据而使自己陷入被动。再次,要把握时机,切不可贻误战机。“猛虎一旦犹豫而失去进攻良机,还不如小小蜜蜂果敢的一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7.用诱导性地提问,让对方跟自己走

为肯定自己的观点,诱导性地提问,让对方紧紧围绕自己的论题思考,再以反问的形式肯定自己的观点,迫使对方不得不接受。如:

一次,俄国文艺批评家赫尔岑应邀去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不断演奏一些震耳欲聋的所谓流行音乐。赫尔岑实在忍受不住,最后不得不捂住了耳朵。主人看后惊讶地说:“这可是最流行的音乐呀!”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就一定是高尚的吗?”主人也不甘示弱,反驳道:“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呢?”赫尔岑笑了,说道:“那么,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吗?”主人无话以对。

在具体进行辩论的时候,不同的对象涉及的范围和采用的方法,往往是各种辩论特点兼而有之,应视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临场发挥,才能战胜论敌,获取辩论的胜利。

8.步步紧逼,直到对方投降认输为止

由彼及此法是由远而近,步步紧逼,直到对方投降认输为止,例如:

某市长收到举报材料,得知某百货商场经理有违法乱纪行为,为挽救这位经理,使其悬崖勒马,改邪归正,便去找他谈话。谈话中,这位经理多方辩解,和市长争论起来。于是,市长改变方法,冷静地问道:“假若你家里喂了一条狗,只会偷吃睡懒觉,从不顾家守屋,有时还打烂碗盆,你怎么办?”经理回答:“把它赶出家门。”市长说:“假如你商场有个售货员工作懒惰,态度恶劣,胡乱提价,有时还将商品偷回家去,你怎么办?”

经理说:“开除他!”市长说:“假如他的经理知情不报,且与之暗中勾结,倒卖香烟,中饱私囊,你说该怎么办?”经理:“这……”。

由彼及此法,往往是欲此先彼,欲实先虚,欲近先远,步步紧逼,最终使对方无路可逃,只好束手就擒。

9.婉曲作答、避其锋芒

婉曲作答法是对对方所提问题不作直接回答的一种辩论方法。

据说,有人问美国天文学家琼斯:“地球有多大年龄,你能说清楚吗?”琼斯回答:“这也不难。请你想象一下,有一座巍峨的高山,比如说高加索的厄尔布鲁士山吧。再设想有几只小麻雀,它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啄着这座山。那么这几只麻雀把山啄完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地球就存在了多少时间。”琼斯这种委婉曲折的回答,不仅把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难题化解了,而且使人意识到地球存在的岁月异常悠久。

婉曲作答法,往往要避开锋芒、摆脱困境,使对方由主动变为被动,比直接作答更形象、生动、有力,往往使对方无可辩驳。

10.抓住矛盾予以揭露

在辩论过程中,对方发言往往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此时,如能抓住矛盾予以揭露,往往能使对方哑口无言,而有口难辩。这种方法就是揭示矛盾法。

请看一则案例。有一女抢劫犯从事主荷包里抢得了165元,却否认事实,企图抵赖。下面是侦察员利用揭示矛盾法讯问人犯的一段笔录:

问:你从她(事主)荷包里掏了多少钱?

答:当时有点紧张,好像只看见了65块钱。

问:荷包的拉链拉上了吗?

答:拉上了。

问:荷包是怎样打开的呢?

答:是我跟她(事主)扭打时,被我抢到手后打开的。

问:钱是怎样放的呢?

答:是用大面钞包着小面钞折叠在一起。

问:既然这样,那你是否应该先看到大面额钞票呢?

答:当然。

问:那她(事主)包在外面的百元大钞呢?

答:我没看清。

问:你看见了里面的65元小钞,为什么没看到包在外层的百元大钞呢?

答:我……

从这段笔录可以看出,抢劫犯在供词中犯了“两可”错误,她既承认自己看清了荷包里的面钞,“当时有点紧张,好像只看见了65块钱”,“是用大面钞包着小面钞折叠在一起”等,

后来又否认自己看清了荷包里的大面钞,说“我没看清”。在审讯中,犯罪分子虽然企图掩盖自己的抢劫金额,但侦察员机智地抓住矛盾,及时予以揭示严加追问,终于使犯罪分子无法隐匿罪行,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11.权衡利害,明辨得失

在辩论中,有时争辩的核心问题往往是关于某一事物的利与害、得与失的问题,而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涉及这一类辩题的辩论中,可以针对对方的不同观点,喻之以利,晓之以害,让对方在

状态提示: 第33章 辩论口才常识 (1)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