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坚壁清野(1/2)
崇祯十七年五月,满清占据北京,一改往日掳掠残暴作风,清兵管束严格,三令五申不得扰民,士兵私入民居者军法处置,又传檄直省郡县,归顺者官吏进秩,军民免迁徙,更是礼遇已死的崇祯皇帝,不但为崇祯发丧致哀,还把崇祯宠妃田氏的陵寝改作思陵,让大明最后一个皇帝得以长眠。 [
不管满清是不是真心善待百姓,钦佩前朝皇帝,一系列善政确实收到了效果,一时间大明勋戚高官纷纷改换门庭,络绎降清,百姓们观望一阵风色,确定没有性命之忧、、破家之患后,也小心翼翼出得门来,在清兵眼皮子底下讨生活。
要说宁死不肯降清,誓要拼个鱼死网破的,也有,不过大明朝廷都覆亡了,就算有血性汉子不甘受辱,又能怎样?千古艰难唯一死,不管天下被谁得了去,平民百姓总的过日子,而日升日落,眼下生计才是百姓头等要操心的大事。
爱因斯坦说,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这话虽然听着刺耳,可是却一点也不差,末世战乱中大明百姓活得跟狗一般,满清异族入关而据天下,后世许多人指责说当时汉人如何如何没有血性骨气,可有几个人明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道理,只消给百姓活路,即便康熙、乾隆大兴文字狱,断送了不知多少华夏文明的精华,史书上依旧是贤明君王,至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什么的,虽然值得敬佩,却不能让百姓居家过日子啊!
孟子说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国家沦丧追责的只有统治者、统治阶层,与百姓无干,若要强说什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虽然道理不错,可是如大明这般,士绅官宦将国家蛀得千疮百孔,却要匹夫扭转乾坤,嘿嘿,那也忒无耻了罢!
所以杨刚丝毫不指望大明沦陷领土上爆发什么民族大起义,面对武装到牙齿的鞑子与明朝降军,老百姓反抗只会让鞑子有机会举起屠刀,正儿八经大明官军都难以野战胜过鞑子,老百姓还是少凑热闹为好。
只要汉人自尊自强,内修政理,善待百姓,假以时日,何愁华夏文明不能复兴,可若要一直任由官僚权贵压在百姓头上,如吸血鬼一样作威作福,华夏文明就此烟消云散也没什么奇怪。
故此杨刚一心固守关中,休养生息,同时日日整备武事,枕戈待旦,在杨刚看来,只要能守住潼关,保住三秦,便是胜了,而往后么,时间肯定站在自己一边。
满清虽然强势崛起,武力强悍一时,可终究有一个天生的弱点,那边是人口基数太少,举族不过十万可用之兵,要想统治华夏,不依靠汉人是万万不行的,而汉人只要有一个争气的政权,便足以收获天下人心,恢复汉家河山!
只是,要想做到这一点,时间至关重要,杨刚只盼自己能多一些时间与民休息,扩大实力,只盼满清晚一刻警觉关中威胁,迟一日攻打潼关。
让杨刚安心的是,整个五月满清都没有西征的意思,而是紧盯着李自成不放,和硕英亲王阿济格协同吴三桂等大明降军,一路紧追闯军,先战庆都,再战定州,一路追杀下去,屡败李自成,清兵却是追着闯军出河北,入河南,说不得便往湖广去了。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必须承认,摄政王多尔衮的韬略十分厉害,早几百年就无师自通了要痛打落水狗的精义,只是多尔衮却不曾想到,如此一来却给了杨刚最缺少的发展机会。
或许是杨刚占据潼关后,保密工作做的太好,匹马不得东出潼关的死命令使得大明天下少有人知道三秦变故,想当初李自成也仅仅知道有小股明军偷袭关中,死守潼关不敢声张,因此毫不在意,刚刚越过山海关,占了花花天下的满清又如何能得知关中详情!?
满清多半以为大明在北地已经没有精兵强将了罢?唔,要是我是多尔衮,也肯定先把李自成干掉了再说!等腾出手来,在回头攻打陕西、山西,山地不利骑兵作战,到时候打前阵的必须得是吴三桂等降兵降将!
杨刚暗自琢磨,多少摸到了鞑子上下的一些心理,就如二战中日军奉行以华制华一样,满清一入关,便不愿打硬仗苦仗,而是驱使汉军营四方征杀,奉行以汉制汉,原因么,还是满清鞑子人口太少,要想占据中原大地,震慑天下,鞑子兵就绝不能折损太多!
只是,闯军虽然打不过阿济格,打不过吴三桂,可是流寇出身的李自成滑不留手,绝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消灭的,当杨刚闻听李自成在河南往复兜圈,已经快要退到湖北时,便知道大顺皇帝肯定能够给胜捷军争取到更多时间了。
很好,好极了,抓紧时间,赶快把山西百姓迁徙到关中来,等多尔衮想起来西征,哼哼哼,让鞑子兵知道知道什么叫坚壁清野!
自三月开始,杨刚就下令迁徙潼关以东的大明百姓入秦,一开始还偷偷摸摸,不敢声张,等进入四月,迁徙百姓的行动便大张旗鼓起来,而到了五月,太原有姜瑰驻守,胜捷军行事便再无顾忌,却是打开潼关,直入山西。
“不管士农工商,全数迁入潼关之内,如有不肯迁离者,平民百姓强制迁移,士绅富户,哼哼,以通敌论!”
杨刚如是颁下命令,话语背后是腾腾杀气,和军中多有士绅豪族子弟的姜瑰不同,杨刚对涉嫌勾结满清的汉人绝不会手软,动刀杀人一点心理负担也没有,只不过杨刚发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