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议立新君(1/2)
秋收之后,邺城还是一如既往的热闹,以高顺的眼光看来,华北平原当然是好地方,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又便利,加上近十年大型战乱并无多少,就算高顺取冀州,也只是在清河遇到袁绍的抵抗,所以河北之地,已经彻底恢复生机,虽不能说人人富有,但安居乐业却毫不夸张!
邺城府邸书房内的虎皮沙发上,再次坐满了高顺属下的智囊,不过这一次气氛却稍微有些沉闷,高顺从西凉战捷归来,举行了短短半日的庆功宴,当晚便召集荀等人议事!
烛光摇曳,夜风在窗外吹动树叶,不时哗啦啦响过,紫檀案几上的茶水已凉,在座的数人却都各自沉思,半晌也没人动一下!
高顺直起了腰,对众人言道:“此番召集诸位议事,便是想集思广议,今日之事,出门之后不必再提,无关皇室,无关对错,只为天下百姓计!”
在场的有荀、荀攸、郭嘉、田丰、徐庶、法正和沮授,都是可信之人,唐姬的消息的确让人有些始料未及,更意外的是,刘辩居然有后,皇帝的长子长孙,要在和平年代,可是太子之位,将来要继任大统之人!
董卓废长立幼,遭到大多数人反对,不过董卓比较直接,直接一强硬手段镇压,事隔多年,大家也默认了这个事实,而刘辩死后,皇室便只剩下了刘协一人,不承认也只能承认了,但刘辩之后的出现,又让人想起来到董卓当年的专权和残暴!
法正当先开口:“策立嫡长,乃是祖训,董卓暴而无行,百官迫于yin威遵从,废除弘农王,然其奉先皇诏命继承大统,其子实为太子,自当顺天命而执掌乾坤,董卓乃是****,其所为之事,本当消弭,方能慰先皇之灵!”
荀攸言道:“孝直所言,甚有道理,今百官黎民遵奉陛下,只因先皇再无血脉,仅有一人而已,然先皇长孙尚存,自当奉天命而继大统,主公又有玉玺在手,此岂非天意也?”
“属下以为此举不妥,天下分崩,诸侯各立,陛下虽无威行,却已得万民心,若贸然改命,宛若朝令夕改,有损国威,恐人心不稳,异族骚动,为邻邦所耻笑,若有人将主公比作董贼,岂非弄巧成拙?”
沮授虽然是最新加入高顺智囊团的,但他耿直的性格却丝毫无变,纵然是法正和荀攸二人的意见,但沮授还是敢于反对,他对汉室的忠心不用怀疑,而且天子之选,乃国之大事,既然选定,若随便一个人便能任意废黜,的确有损一国之威!
高顺心中也是一阵凛然,虽然他可以采用各种手段,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但刘备必然是要反对的,汉献帝是现在大汉的旗帜,要突然放倒,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如果刘备再和孙权联合,一番职责,高顺就算不能成为董贼,也会成为另一个曹操的翻版!
田丰和郭嘉最早跟随高顺,田丰的心性早已与历史上有些不同了,是绝对忠于高顺,而不是忠于汉室,而郭嘉就更不用说了,就算高顺说要称王称霸,郭嘉也会全力支持,所以现在意见有了分歧,大家都看向了荀,等着他的意见!
荀自从高顺说出唐姬之事后,便沉默不语,表面上看他神色平静,似乎并不意外,但高顺知道,这样意外的出现对荀这种重视正统,又一心匡扶汉室的人来说,有怎样的冲击,他必须要在这样的抉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荀攸和沮授二人的意见实际上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是两种分歧,却各有道理,但是从己方利益角度来讲,当然是设法另立新君,高顺又有玉玺在手,蔡邕、黄琬都在晋阳,只要再有荀家的支持,以及冀州、中原等士族的配合,成立一个新的王朝并不难!
但问题是这几年全天下都承认了献帝的身份,就连高顺,每当任命升免州郡官员,都要向朝廷回报,出尔反尔,于己不利,所以高顺需要的只是一个两全方案,而荀等人需要的却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自己的世界观!
沉默之中,荀缓缓开口:“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既然当今执掌乾坤,便是天意,弘农王虽有嗣在民间,然国之大运,岂能轻易逆改?主公此举,恐被后人诟病,同为汉室之后,若另立新君,则将当今陛下置于何地?”
无论荀做出何种选择,高顺都不会意外,荀眼前的意见,便是最稳妥的,乃是真正从大局考虑,并无丝毫私心,既然弘农王之后已经被人遗忘,又何必让他再出现,而让另一支皇脉遭受损伤?
郭嘉摇着羽扇的手不知何时已经停止,听了荀之言,轻声问道:“献帝尚在荆州,刘备控天子而令诸侯,今河北、中原、西凉皆定,莫非便要南向称臣,以为汉室天下统一之策?”
既然荀不同意拥立新君,刘备已然掌控朝廷,高顺要想平定江南,便师出无名,郭嘉此言并无责难荀之意,只是言辞有些锋锐,只是为了让荀表明自己的立场而已,如果按照眼前的局面,高顺要是投效刘备,似乎便是天下大一统的局面,到时候孙权和刘璋都已经不算障碍了!
荀摇了摇头,显然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他也并不为郭嘉指摘而动怒,言道:“刘备乃沽名钓誉辈耳,此人极善隐忍,口怀仁义,却窝藏祸心,似此等奸佞之辈,岂能铸国之大器?”
高顺知道荀既然做出这个选择,自然还有后招,以荀的性格,已经思虑周全,绝不会如此草率行事,而方才荀所言,显然对刘备也不感冒,他所忠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