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第二百七十二章 远征军,反攻(二)(1/4)
11月11日,史迪威在重庆会见了远征军的新任司令长官卫俊如上将。他虽然此前对卫俊如不甚了解,但在华任职多年期间也有所耳闻。卫俊如是一位强干的军事将领,人称“卫百胜”。他曾为最高统帅的对南方红军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进攻行动里建立殊勋,迫使鄂豫皖苏区的红军放弃了大别山根据地转战川陕。最高统帅为了奖赏他,特把安徽省和河南省交界的一块地方划出来定名为俊如县,这在**的众多将领中是绝无仅有的荣誉,包括军中大佬级的何部长也没有能够有幸留名。抗日战争时期,卫俊如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却与辖区内的第十八集团军部队相交甚密,由此引起了最高统帅的猜忌。1942年1月,卫俊如被最高统帅以中条山战事失败,富有严重责任为理由革去二级上将军衔,免掉河南省主席之职,实际上被解除了兵权。此次重新起用,他才恢复了上将军衔。
史迪威在任驻华武官时,曾认为卫俊如富于进取精神,有鲜明的个性,是所有战区司令长官中最有能力的一位。因此,他愉快地接受了由卫俊如执掌远征军。在那天会见时,“我对卫讲了我对他的期望,他保证马上干起来”。卫俊如并没有对史迪威说空话,崇尚实干的他上任之后,很快就把设在楚雄的远征军指挥部,迁到了距怒江前线约7o公里的保山县城。
12月19日,史迪威正准备离开重庆赴缅北指挥作战,但仍为远征军能否投入对日作战感到焦虑不安。这一天,他给马歇尔去一封电报,建议由总统出面,以美国的信用贷款、租借物资和空中支援为条件,“力劝”最高统帅派遣远征军出击缅北。马歇尔立即把这一建议转告罗斯福。
这时,罗斯福已初步改变了对最高统帅和陈纳德鼓吹的“空中战略”的看法,而更接近史迪威的观点,除了坚持必须对倭国展开全面战略轰炸意外。因为陈纳德的航空队并没有像他吹嘘的那样“击败倭国”,最高统帅又总是在对日作战上推三挡四。他多少意识到,最高统帅推崇陈纳德,明显包含着保存自己手里的上百万军队实力的意图。因此,他基本接受了史迪威的建议。
12月2o日,分罗斯福致电最高统帅,希望他能尽一切力量履行中国应当承担的责任,派出远征军参加缅北作战。他还寓意深长地指出:要挽救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困境,“美国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就是帮助中国尽快打通地面交通线”。显然,罗斯福已经把地面作战放在了优先地位。
3天以后,最高统帅复电罗斯福,仍然坚持以英国出动海军为“先决条件”。他毫不退让地说:“缅战为中国生死存亡问题,如无南缅大军登陆协助,则驻滇部队入缅作战,只是自取灭亡。此种计划,余实不能同意。”
接到最高统帅的回电,罗斯福直接体验到了这位中国最高统治者的顽固态度,也感觉到他对英国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开始觉得,史迪威、马歇尔和史汀生所主张的对最高统帅采取强硬态度和对美国援助提出附加条件的要求,或许是有道理的,因为在美国人眼里,英国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比中国要高,宁可得罪中国也不愿意得罪英国。他决定试一试这种方法。
在12月29日的电报里,罗斯福尽量绕着弯子对最高统帅说:“计划运往中国的大批武器装备和军事教官,是为支持远征军参加缅甸战役准备的。如果该部队近期不能投入作战,这些物资对敌人的充分打击作用必将延缓,因此,目前应避免浪费有限的运输力,去安排这些物资的运送。”
电报出后,过去了半个月,最高统帅根本置之不理。
史迪威通过在重庆司令部的参谋长赫恩将军,得知了罗斯福给最高统帅的电报。他注意到了总统态度的变化,立即要赫恩转告中国方面,如果远征军还不投入缅甸作战的话,罗斯福总统可能会改变对中国的关注,他会认为中国人自己根本就不关心打破封锁问题。但是,最高统帅仍然无动于衷。
1944年1月14日,罗斯福给最高统帅去了一封态度更加明确、措辞更为强硬的电报。他指出:“我们应当集中所有的力量,采用一切手段,全力推进军事作战,以支持中印公路计划。”“如果不能使用云南部队,显然我们将暂时中止通过有限的交通线给这些部队运送紧急物资,并将削减在印度不断积压起来的物资,除非这些物资被用来打击敌人。”
但是,最高统帅也毫不示弱,两天以后,他用近似最后通牒的g言,给罗斯福出一封回电。他在回电中把推迟缅甸作战的原因归咎于英美把两栖作战的装备器材全部集中到欧洲战场,说这刺伤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他提出,除非美国向中国提供1o亿美元贷款,否则中国方面将从1944年3月1日起,不再向驻华美军部队提供食品和住宿。
最高统帅的来电深深地触怒了罗斯福,陆军部根据总统的意见起*了一份更为强硬的回电,并得到罗斯福的同意。但是,国务卿赫尔反对这样做,他认为这会导致中美两国的公开冲突,造成两国关系的破裂。罗斯福只好退缩回来,暂时避开了这个问题。美国人的退让,使最高统帅在坚持他的要价上更加态度强硬。
3月8日,驻缅甸日军向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英帕尔动进攻,英军被缺少粮弹补给的三个师团日军打得狼狈不堪,阿萨姆邦的形势可危。同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