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天下之合(终章 加后记)(1/4)
="(" =>
赵国逼迫白起自杀之后守诺将剩下的八万秦军放归函谷关的事引起了各国一片赞誉声,虽然这些赞美之中多少带着些战战兢兢的意味,但各国都明白,赵国不杀那八万人不单单是想博取美誉,更重要的则是要在掐住秦国命脉的同时给各国一颗定心丸吃。[23x
定心丸是必须要给的,虽然此战赵军并没有伤筋动骨,但十三万人的战损外加整整半年的军粮消耗还是挺让人喘不过来气的,赵国绝不愿意看到这时候别国突然对他发起进攻。
赵国如此做也就是防患于未然罢了,免得出现什么意外情况落下“不仁”的口实,把韩魏齐楚吓毛了当真来个连横抗赵。事实上各国对赵国发起进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毕竟秦国出人意料的在一次大战之后就彻底衰落,谁也没想到他们会败得这么惨这么快,以至于大家都没有时间调整战略反过来帮助秦国对抗赵国,那么所谓的三足鼎就算完全被毁了,如今变成了赵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以后大家抱起团防止占据了整个天下北半部的赵国南下进攻还有可能,但若说反过来入侵赵国,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承受赵军五年内从五万暴增到十五万的强大骑军外加上百万主军辅军的蹂躏了。
虽然各国完全可以合起伙来与赵国争上一争,但正如合纵无法对付秦国一样,韩魏楚秦齐五国即便在私底下达成连横协议,实质上的各国利益分歧也必将使这种合纵无法维持下去。赵国只需在其中一两个国家身上运作运作,所谓连横也必将分崩离析。
楚国虽大,奈何君王昏庸,更何况这种所谓的“大”也仅仅只是相对于韩魏齐三国而言。与再一次大大扩展领土的赵国相比根本就不是个儿,哪还有胆量做什么连横盟主?楚国都不敢出头,韩魏齐这三个传统的赵国“盟友”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魏国,虽然边境线离邯郸颇近,但你让他进攻一个试试?
胆怯使连横不能成事是一回事,实际的获利安稳了众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因为各国的畏畏缩缩使山东各国小合纵变成了赵国单独抵抗秦国进攻。以至于彻底惹恼了赵胜,公开宣布再也不与各国合作,但在赵国大败秦国以后,赵胜还是非常仁义地默认了当初小合纵各国实际占有领土的计划。
这样一来楚国心满意足的抢回了上庸郡。而且顺带着还把原来根本就是秦国土地的武关以东丹水沿岸上百里土地抢在了手里。而韩国和魏国则如愿地收回了函谷关以东河东郡所有失地,将西边的国境线推到了函谷关前。单单这些实际利益也足够他们兴奋上很长一段时间了,一时之间哪里还会去怨恨赵国?
不过没时间去“怨恨”赵国并不等于各国没有事情可做,就在赵胜于年底返回邯郸继续埋头发展内政、消化新占上郡、河东、上党领土的同时,楚国对秦国依然占据的黔中郡发起了强力进攻。然而很不幸的是,秦国虽然惨败在赵国手里,剩余的残兵对抗楚国却不含糊,双方拉锯似的在黔中折腾了三年。直到最后秦国因关中大旱缺粮无法再支撑下去才出现了胜负的苗头。
此时秦国已经没有什么争霸天下的雄心了,眼看着黔中一丢。楚国下一步必将窥觊巴蜀,发愁之下赶忙求到了赵国头上。希望赵胜能蘀他主持“公道”。…,
赵胜很快就向楚王横发去了国,信中提到:黔中本为夷地,楚国自占有后并未能长期固有,秦国于此立郡已有二十余年,楚国并未提出异议,也无法说清黔中应归秦国所有还是应归楚国所有,所以此一战实为楚国趁人之危欺凌弱小。赵国秉承公道,故而支持秦国守土,不过考虑到黔中为楚国都城郢的西南大门,同时也理解楚国此举的苦衷。
故此,为免楚秦两国继续纷争涂炭生灵,赵胜建议秦国将黔中郡沅水以东以及沅水北零阳邑让给楚国,同时作为交换,楚国退还所占武关东秦国领土,从此不得再起纷争,如若其中一方发起挑衅,赵国将与另一方合盟攻伐,惩戒贪欲。
说起来沅水以东加上零阳邑面积已经很大了,但是因为黔中郡地处荒蛮,人烟极其稀少,论起人口和财富来甚至比不上武关东那百十里土地。楚王之所以一直对秦国占据黔中郡耿耿于怀,一方面是因为黔中郡原先是秦国进攻楚国郢都的重要跳板,一直以来都让楚王寝食难安,这一次老对手终于衰败了下去,楚国都城已经无恙,但同时也催生出了楚王对黔中郡乃至巴郡、蜀郡的贪欲。他在楚国几乎快要胜利的时候怎么肯因为赵胜的一番话就放弃到嘴的肥肉?
答应还是不答应……楚王实在没有底,毕竟他看到了赵国干净利落的将强秦收拾服帖的整个过程,实在不知自己有没有本事忤逆赵胜的意思,那么最好的选择自然是乖乖听话。
然而赵胜那种以上对下判决似的口吻实在令楚王着恼,楚王心道周天子还在,你赵国就算再强,在名义上又算老几?同样是君王凭什么要听你的?更何况赵楚之间还隔着韩魏齐三国,你赵国就算?p>
胧帐俺国,难道就不怕韩魏齐三国心俱之下联合起来对你2鸾攻么?p>
恼恨加贪欲激起了楚王的雄心,于是乎这种雄心与一直担忧赵国过于强大必将吞并天下的老臣昭滑以及冉冉升起的新星重臣黄歇一拍即合,君臣商议之后,黄歇秘密出使洛阳,巧舌如簧的将周天子劝说的浑身热血沸腾,紧接着又东去韩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