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215(2/4)
官们持一样的见解,可言官们并不知道海军军费被挪用的情况,而光绪皇帝本人对此心知肚明,他把所有的过失都推给李鸿章,让李鸿章遗臭万年,可抛弃了李鸿章,还有谁有能力主持革新的大局呢?年轻的皇帝对此无感,他不是政治家,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作为政坛的新秀,还没有真正入行就被淘汰出局。经历了甲午之祸,革新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这个想法李鸿章也是支持的。当年李鸿章举荐醇亲王担任海军大臣,就是想借此广大海军门庭,提高海军的地位,可是在醇亲王的眼里,海军不是最重要的。在他的眼里最重要的东西是权力,他天真的相用一座园子来换取最高权力,越是就打着壮大海军的旗号为修园子筹措资金,李鸿章看到这些钱怎么会不动心,如果这些钱真的给海军该有多好,可他还是不得不这些钱都流入修筑园子的指定账户,这个时候的李鸿章一定恨不得咬出血来,眼看着海军的装备越来越落伍,不尽如此,许多部件坏了都得不到检修,甚至连弹药都出现了严重的不足。
面对国内汹涌的民意,他真是有苦说不出,这等于逼着残废出去打仗,战争开没有开始,结局已经注定。慈禧太后当然知道醇亲王的真实意图,她假意表示要退出政坛,这样醇亲王修起园子来就更卖力了,等园子就成,老娘就是不给,你能把老娘怎么样。你也不想想,谁是刀俎,谁是鱼肉,区别就在于谁握着权力,你让老娘交出权力,变成鱼肉,这种想法说是异想天开真是一点都不显得夸张。不过慈禧太后真的很聪明吗?就算是她得到了颐和园又如何,眼睁睁的看着海军变成了残废,然后一仗下来被打的全军覆没,慈禧太后还能够安心的在园子里度过余年吗?甲午之祸,赔偿巨款,还要忍受割地的羞辱。
作为妄人,如果说当年的王安石还算有一点政治才干的话,康有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丑,此人的特质就是一介愤青而已,面对众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为皇帝提出了一揽子革新计划,试图一次性所有问题。谭嗣同在历史上非常正面,事实上他就是一个头脑发热的愣头青,他完全赞同康有为疯狂的革新计划,赞成这种不切实际的计划,结局只有两个,一个是仓皇出逃,一个是慷慨就义。谭嗣同在临死的时候高呼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快哉!快哉!”
你说的贼是谁?是指慈禧太后吗?当时只有一位地方官在认真执行光绪皇帝的《定国是诏》。超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官员都是贼吗?关键是你这个太偏离实际了,一旦实行起来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大规模的混乱。梁启超这个人是维新派当中文采最好的,他的见识后来也不同于他的导师康有为。梁先生的后来的做法越来越趋于理性,这大概是因为他开始**的思考问题所带来的善果。不过他的观点仍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用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来解读中国的历史,这无疑是不符合事实的。真正开始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将西学成功的运用到中国世纪中去,这方面第一个取得成功的是毛先生,他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者。
维新闹剧持续不到白天就结束了,皇帝广大清朝的梦想就此破灭,往后他再没有机会成为这个国家的主角。在维新之初,为什么慈禧太后没有及时跳出来反对光绪?而是等情况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动手。很显然这不是慈禧太后对光绪疏于防范,真相是当海军战败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的时候,慈禧太后的颐和园就变的格外引人瞩目,大清有钱修筑这么华丽的园子,却没有钱更新海军装备,当时绝大部分人都在骂李鸿章,可明眼人都知道李鸿章算什么,海军由他一手创立,他难道不希望军队能够打胜仗来壮大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吗?慈禧太后修园子的钱走海军的账,这难道是李鸿章所能左右的吗?
李鸿章不过是一只替罪羊罢了,祸首就是慈禧太后,醇秦王和光绪皇帝是帮凶。这也是光绪皇帝排斥李鸿章的重要原因,海军战败,实际上让慈禧的威望受挫,对革新不提出反对意见,其实很有点持盈保泰、引蛇出洞的意味。她故意示弱,让光绪误以为自己已经得势,引诱他亮出底牌,激起众怒,迫使所有对那个疯狂的革新计划持有异议的人聚集到自己的周围,有了大家的支持,慈禧太后就是用大动作将光绪打入十八层地狱。
本来身为皇帝的光绪得到许多人的同情,守旧势力对太后垂帘打心底还是存在抵触情绪的,特别是在皇帝已经成年的情况下。外国势力也比较同情光绪,因为他们觉得光绪倾向于革新,如果光绪虚心向西洋诸国求教,自然很的列强欢心。如果光绪凡是都能够问计那些实力派大臣,对那些有威望的大臣显示敬重,比起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他们自然更喜欢谦恭的光绪皇帝。果真如此,大部分人都会倒向光绪,革新这种事必须在掌握权力之后做,把革新作为夺取权力的手段,这是很不明智的,特别是革新还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时候。
日本在推到幕府的时候,提出的口号一点也没有革新的味道,一切都是等新派人物掌握权力之后做的。翻开《定国是诏》,里面的每一条都要得罪一拨人,因此这些条文一公布就以为你几乎要把所有的人都得罪光,这个时候你只能做故将寡人。在延安的时候,胡先生向毛先生请教,他问道:“什么是政治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