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3/4)
宜也行,只要你不怕到时候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就行。尤其在这个等着会试的当口,谁也不想落个心胸狭窄,容不得人的名声。史鸿在国子监念了好几年的书,虽说平常关系比较亲近的也就是李约他们几个,但是跟别人也并非没有多少往来,反而他在国子监人缘不错,这些人也是来自各个省份,不少人也乐意充当一个引路人,将史鸿引进自己所在的圈子。史鸿有个做阁臣的老爹,将来还能继承一个不算低的爵位,老师林如海也是能臣,林家在江南经营多年,在读书人心中也颇有声望,这两个背景随便拿出来一个,就很容易混得开了,何况两者兼有。固然有人心里不服气,觉得酸溜溜的,但是当面给史鸿难看的还没有出现,中国自古以来讲究一个关系,这会儿得罪了史鸿,就是得罪了背后的两位相爷,就算将来自己考上了,哪怕是考上一甲了呢,人家随便给你穿个小鞋,也足够你蹉跎一辈子了。
真正清高,目下无尘的读书人也有,不过这样的人,在自己的圈子里面也是不受欢迎的。何况一般考到举人,一般情况下也起码是二十好几的人了,自然知道一些人情世故,真要是书呆子,也未必能走到这一步,因此多半都很实际。要不然,当年宋朝那位皇帝怎么会赤|裸裸地就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呢。真正大公无私的人,古往今来也没几个,口号什么的都会喊,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谁都会说,就像是后世都在喊为人民服务一样,这话听听说说就行了,你要真的傻乎乎的相信这个,人家不会觉得你是圣人,只会觉得你是傻瓜。
既然史鸿属于那么后台硬,自己本事也拿得出手,将来前程已经比较明朗的,大家自然不吝于对史鸿散发自己的善意,说不得,将来就要求到人家头上去呢!
不过史鸿倒也有些收获,本朝并无海禁这一说,对外政策相对也比较开放,要不然,海贸也不会那么发达,广东福建等沿海的省份,更是经常有外国人过来,东西方的交流其实也挺频繁的。有个来自苏州的举子叫做徐祈年的居然还是个基督教徒,在发现史鸿也能说几句英语之后便来了兴致,一边跟史鸿说一些从传教士那里知道的西方的事情,一边极力鼓动史鸿也去受洗,信奉上帝,史鸿哭笑不得。
史鸿对欧洲那边的事情很感兴趣,不过徐祈年知道的也不多,那些传教士很有学问,在算学乃至历法上很精通,偏偏在中国,这玩意只能说是杂学,正统的读书人多半对此不屑一顾。
史鸿琢磨着让自家的船队不要局限在南洋和东洋,也往欧洲那边去看看,按照时间,工业革命也差不多开始了吧。可惜的是,在长安也没见过什么外国人,听说太上皇在朝的时候,宫里面还有个来自佛郎机的宫廷画师,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触怒了太上皇,不光原本准备建的教堂泡了汤,他自个也被直接驱逐了。
如今的读书人还算开放,虽说依旧自诩天朝上国,对于那些外国人多半带着点鄙视,觉得那些人无论穿着还是饮食,都极为古怪,而且不通礼仪什么的,不过他们也承认,那些外国人带来的东西,有的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说那些钟表,还有一些洋缎洋布什么的,虽说比不上真正上等的绸缎,但是比起差不多价位的一些普通的料子却要好很多。
不过,大多数人对于那些外国人没什么了解,他们根本不知道欧洲有哪些国家,反正就是统一称呼为弗朗机人,大家对这个也就是好奇一下,没几个人将这些外国人当回事。
史鸿见这些人的态度,心中也是暗叹,后世的时候,中国早就没有了天朝上国这样的心态,反而对于那些哪怕是小国家出来的外国人也极为欣羡奉承,自己的国民反而弄得跟二等公民一样,有点钱就想着移民,不得不说,是一件比较悲哀的事情。
这种忧国忧民的心思,史鸿也不过就是在心里头想了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这会儿甚至不知道本朝科技经济水平到了什么层次,如今他能做的,无非就是在科考中取得个不错的名次,在朝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了话语权,再对一些事情有了具体的了解,再谈该做什么事情。
这会儿朝廷说起来也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患主要是瀚海国还有茜香国,两国跟朝廷几乎每年都会有些冲突,只是如今国库不丰,朝廷下不了决心开战,因此,也就只好这么拖着,也因为这个,一直掌着兵权的西宁郡王哪怕朝廷再忌讳,也不得不让西宁郡王驻守平安州,防范茜香国入侵。
至于内忧,也很简单,国库没钱,太上皇抓着权利不放,几个王爷也不甘心,圣上为此做事根本放不开手脚来。
内忧这种事情,其实大家心里面都明白,不过,没几个人敢说出来,哪怕是圣上,也只敢在心里面抱怨,甚至至今连年号都是沿用的太上皇当年用的承平,不是没有大臣想要讨好圣上劝谏,不过很显然圣上不乐意在面子上的事情上做功夫,人家要的是里子。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圣上想要里子也比较困难就是了。
朝中大臣都不敢说的事情,自然这些举子也不敢随意说出口,本朝可没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要是落个妄议朝政的罪名,剥夺功名都是轻的。不过,说点别的却是不要紧的,比如说,对茜香国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