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贤篇之三苗(2/2)
争。开始,尧在丹水(今陕、豫、鄂境之丹江)打败三苗,三苗不服。舜时,为伐三苗,一面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一面大习武事。经过三年准备,舜亲征三苗,一直打到今洞庭湖一带。但两大集团决定性的一仗是禹伐三苗。当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禹乘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乱,溃不成军。从此,三苗部落逐渐衰亡。舜征三苗“道死苍梧”后,禹对三苗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讨伐。《墨子·非攻》详细刻度了这场战争的经过:“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妊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微)。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三苗也。”《墨子·兼爱》还记录禹也征前的誓言:“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按即禹),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邦)诸群(辟),以征有苗。”从誓言来看,此时的禹不仅接替了舜的地位,而且比舜更有权威,俨然国王。这是阶级社会取代氏族社会的重要信息。经过这次摧毁性的打击,三苗后世就此衰微,即所谓“后乃遂几”,三苗之地也纳入了夏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而作为三苗北疆的随枣走廊一带,自然是首当其冲了。这一变化在江汉地区原始文化发展序列中也有所表现:夏初,夏文化的影响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达到了长江之滨。如在河南淅川下王岗(即“丹水之浦”)、湖北宜昌白庙子、随州西花园和黄陂盘龙城等遗址中,均发现了一些早于商,晚于龙山文化而与二里头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陶器。如二里头文化中比较典型析器物如橄榄形罐、口沿捏花边的(或称鸡冠形)罐、澄滤器、三足盘、四足方鼎等,在这些遗址中也能见到。这大概是禹占领三苗地区在考古上的反映。
7历史沿革
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省境内,自从汉朝到唐朝以来,就有很多以危为姓的人家,根据历代学者的考证,他们都是三苗的后裔。东汉学者王符所著的《潜夫论》上说:“危氏,三苗之后”,正是这个意思。
苗族是三苗的后裔,自古以来就遍布于如今的四川、云南、西藏、贵州、湖南、广西及琼州等地,与汉人毗邻而居,关系非常密切。《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另外,其《名义考》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由《舜典》的这些文献看来,古代的三苗本来是痊于江南的一个国家,是由缙云氏的后裔所建,而所谓缙云氏,则是黄帝时的夏官之名,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算是黄帝名下的一个诸侯。如此看来,三苗在此时期有一部分与黄帝的华夏集团融合,形成后来的汉族人,所以现代汉族人的祖先并不是单一的只有炎黄二帝,还有上古时期的其他部落,同理,由三苗部落所形成的现代的民族——汉族和苗族是有着浓厚血缘关系的。
江西的危姓最早就是三苗的后裔。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崛起,横行江淮,874年,江西抚州富绅危全讽、危仔倡兄弟,招募同乡青壮年,组织武装,以保家卫乡为名,筑城自卫。877年,黄巢大将柳彦璋率军从九江南下攻取抚州,因当时城中缺兵无备,经不住起义军的围攻,不多时就被拿下。不久,黄巢大军北上,危全讽协助抚州刺史钟传追击柳彦璋于象牙潭,斩其将黄可思、李道谦。因此战之功,危全讽被任命为讨捕将,盗首黄天撼、朱从立聚众起兵,在南丰、黎川、崇仁、宜黄一带活动,对抗官府,危全讽奉命前往镇压,将其收编在麾下,充实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此后危全讽又在南城县修筑土城,派兵驻守,保卫赣东地区,危全讽协助朝廷镇压黄巢叛乱可谓是汉人中的功臣。
宋代的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兵北虏,江西光泽地方发生了一件十分感人的事,就是有一位叫作危翁一的老樵夫,竟然在痛哭了3天3夜之后,骨立而死,由此可见当时汉人的悲壮。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