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贤篇之邘叔(1/1)
周王朝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周武王封次子邘叔(姬诞)建立姬姓侯国,春秋时被郑国所灭。
邘国,又称于国,是中国历史上商朝至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十五公里的西万镇邘邰村。始封之君是武丁之子邘侯。1历史商朝时,盂器皿是当时生活中必需品,河南睢县一带生活着一支擅长制作盂器皿的部落,称为盂部落,也称为邘方,即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所屡见的盂方。到了商朝中后期,盂方为商所灭,商王武丁的一个儿子被封为邘侯,建立子姓邘国,后迁移到今河南沁县西北。《皇王大纪》记载,商末“西伯勘黎,邘侯来援,南宫适虏邘和黎二君,迁邘侯于翟,免黎侯归国自省”。周初国灭,子孙以国为氏,于侯子孙分别北迁于河南濮阳东南和山西盂县。这史书上最早记录的于姓人群,于氏至少也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周王朝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大举分封诸侯。由于邘城北扼上党之门,南控虎牢之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武王将邘城作为周王朝半壁江山的依托,特封其次子邘叔(姬诞)于邘,建立邘国。西周初年,宗法分封,只有诸侯才能享有姓氏的权利,平民百姓是没有姓氏的。而邘国建立,姬姓邘氏成为邘叔及其一个支庶的身份象征。邘叔为继承祖先以人为本,由人而上通天文,下及地理,旁通物理的人文文化体系。他远追姜原和弃,改“邘城”为“邘邰城”,近在邘邰城西北角上设立祭坛,以祭拜社稷之神,名为‘社稷坛’。本来,‘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祭而祭之也’。可在当时,邘叔不仅把‘社稷’视为周王室的代称,更有以社为母,祭其周的始祖姜原、后稷之意。这一祭习在邘城延续数千年,直到今天,邘邰村名已历经了3000余年而未改。2遗址现邘邰村东仍有邘国古城[1]遗址,邘国古城遗址为长方形,东西约820米,南北580米,总面积480平方米,城周围有城壕。城由内城、外城组成。内城在东,外城在内城西北,现为邘邰村。现存邘国故城(内城)城墙有东西两面,东长150多米,北长450多米,高2-7米,宽12-17米。专家们从城墙夯窝考证,古城墙分三层,分别是商、周、汉三个朝代修建。《水经注》记载:邘水出太行之阜山。其水南流至邘城西,又东南经孔子庙东,又东南经邘亭西,又东南注于沁。3成就古邘国故城东还有邘国人修筑的防洪堤坝,后人称作为“故岭”,现存东西宽12米,南北长2000多米,可能是为保护当时邘国的国都(古邘城)所修筑的。该堤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抗洪防汛工程之一,而且它的修建年代要比都江堰、郑国渠早一千二百余年。4相关信息邘国国君姓氏子姓、姬姓爵位侯爵国都位于今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邘邰村始封此国者邘侯始祖邘叔兴亡年代西周早期至不明灭亡原因亡于郑国史书记载《左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