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篇之颛顼(前2514-前2437)(1/4)
颛顼(音专需zhuanxu)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山海经》、《国语·楚语》有此说),居帝丘(河南濮阳县),号高阳氏。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逼令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当时南方苗族又逐渐向北发展,自颛顼到禹,传说中常见苗族、黎族与黄帝族的不断冲突。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而春秋战国时的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颛顼(前2514-前2437):中国上古人物,汉族,姬姓,本名乾荒,史称高阳、帝颛顼、玄帝颛顼,为五帝之一,是华夏杰出先祖。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颛顼,上古帝王,系轩辕黄帝的孙子,二十岁即帝位,初国于高阳,建都于高阳古城(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今旧城村,周围九里。古志载“高阳,古顼帝墟,历代沿革”。自颛皇建号,四千多年来,高阳为郡国,为军镇,为关隘,其名不易。相传颛顼是轩辕黄帝的孙子,是九黎族的首领。昌意相传是轩辕黄帝与嫘祖的次子,生颛顼。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十五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轩辕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二十岁。
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颛顼部落共传20世,35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颛顼、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轩辕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
事迹
出世
帝颛顼高阳者,轩辕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1]。
为帝
伍德始终说成型于战国时代,所谓“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很明显属于后人根据部分史前历史按照当时时代的需求进行表述。帝颛顼以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蓐收为金正、祝融为火正、玄冥为水正、句龙为土正,合称五官。他即位后,严格遵循轩辕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颛顼存在的年代与伍德始终说成型的年代相差千年之久,尤其在上古的史前历史极度缺乏文字记载,就这一点上来说,水德、玄帝之类的说法,值得怀疑。不得不感到遗憾的是,龙骨作为药材的年代里,有不计其数的可能涉及到史前文明的孤本龙骨都已经被先人吃掉,遗失的历史恐怕难以寻回了。
与共工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祝融的儿子。他的部落在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