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篇之帝挚(前2409—前2352年)(1/2)
帝挚是中国上古传说的君王,帝喾次妃常仪的儿子,帝喾长子,号青阳氏。受帝喾之禅而继位。九年后禅让给弟弟放勋(另一说是帝挚死后由尧即位)。
帝挚(前2366-前2358):中国上古帝王之一,帝喾次妃常仪的儿子,帝喾长子,号青阳氏。
受帝喾之禅而继皇位。九年后禅让给弟弟放勋(另一说是:帝挚死,尧即位),也就是帝尧。关于帝挚之经历命运,历史上记载颇有不同。按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帝挚之母位于帝喾四妻最末,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才干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而唐侯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挚自觉不如尧之圣明,乃率群臣造访唐侯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乃封挚于高辛。司马迁《史记》则记载云:“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
清人马骕《绎史》卷八《高辛纪》引《纲目前编》则说:“挚荒淫无度,诸侯废之,而推尊尧为天子。”马骕并在后加按语云:“按帝挚或崩,或禅,或废,诸说各不同也。”关于唐尧,清人马骕《驿史》卷九《陶唐纪》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尧:“年十五而佐帝挚,受封于唐,为诸侯,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阳。”
事迹
封植
平遥古城要讲人文渊源,当从帝尧开始。清代重修文庙碑记:“平遥为古陶地,尧佐帝挚封植受封于此。”帝挚封植是怎么回事?帝尧之时“封”又是怎么一个概念?远古的传说,可以不要去管它,但平遥人把帝尧奉为这片土地的人文之祖,却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孔圣人是山东曲阜人,和山西省平遥了不相干,但孔子曾作过中都宰,虽然这个中都在山东,因平遥古时候也称中都,平遥人就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请了来,以壮人文景观。中都曾是汉文帝作代王(诸侯王)时的都城,也许平遥人在建设城墙的当初,就受了“汉文、中都(以大汉文化重建国都)”四个字的启发,仗着帝尧封地的高古资格,按照都城的规格,在城墙上尽情地寄托安邦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平遥古城和皇帝实有不解之缘,康熙乘着“西巡”也来凑了一回热闹,忙得当时的地方官又重修了四面大城楼,并用北门的一楼一匾为这位大清圣祖在城墙上树立了绝对的权威,为古城人文渊源的高贵,写完了浓墨重的最后一笔。
执政
在位起讫:公元前2369—前2357年
生卒年:公元前2409—前2352年
出生地:清化(今河南焦作市博爱县城东)
立都:沁阳(今河南焦作沁阳市东南)
年号:帝鸷元年(癸巳,前2368)
帝匡二,男,姓姜,名匡二,又名鸷,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挚青阳氏政权的十七任帝
姜匡二的祖父是帝挚青阳氏政权的十四任帝姜美,父亲是十六任帝姜斯遂,十五任帝姜斯绩是他的伯父。
十六任帝姜斯遂初封于沁阳时,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亲自拜访临近部落娵訾氏的大酋长,并在那里娶了少女常仪为妻,常仪便成了他的原配妻子。常仪与他结婚后,依然居住在清化,于斯绩十年(壬子,前2409)为他生了第一个儿子,取名鸷,又称匡二。
姜匡二长大成人后,父亲就把他封在了清化(今河南焦作市博爱县城东)。
公元前2369年,帝挚青阳氏政权十六任帝姜斯遂去世,遗命传位于长子鸷,也就是姜匡二。于是,姜匡二在沁阳宫中继承了帝位,以癸巳年(前2368)为帝鸷元年。
姜匡二还有三个异母兄弟:二弟名叫弃(后稷),父亲把他封在了邰邑(今陕西咸阳市武功县西南),赐姓为姬,是为邰侯。三弟名叫契,父亲把他封在了商邑(今河南商丘市南),赐姓为子,是为商侯。四弟名叫尧,父亲把他封在了唐邑(今河北保定市唐县西北),仍为姜姓,是为唐侯。但是,父亲在位时,他们都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朝中辅佐父亲。三位弟弟的才能都远远超过姜匡二,这使姜匡二十分不安。为了防止他们干预朝政,架空自己,他即位后,立刻颁发一道强制性命令,限所有在先帝朝受封的侯爵,十日内必须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拒不执行者,则收回封地削去封爵。他的三个弟弟只好乖乖地离开都城,带着自己的家人回封国去了。
看着几个弟弟都离开了都城,姜匡二十分高兴,便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拉入朝中为官,帮他管理朝政。他自己却终日呆在深宫里与妃子们享乐,很少过问朝中大事。于是,那些他所信任的大臣便借机利用手中的权力欺上瞒下,胡作非为,干了许多不法的事情。而姜匡二对此却不闻不问,任由那些贪官污吏横行。
各地百姓都怨声载道,暗地里纷纷诅咒姜匡二早死。
史书上说,由于姜匡二无德触怒了上天,天帝便降下种种灾难惩治人间。先是连年大旱,一些地方颗粒无收,接着又发生了虫灾、水灾,灾民们没有活路,被迫背井离乡到外地去逃荒,有许多人饿死在逃荒路上。
面对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所带来的苦难,姜匡二却视若无睹,照旧痴迷于宫中的享乐。
而这时,居住在冀地的唐侯姜尧,积极领导当地百姓抗灾自救,他们拦河筑坝,引水浇田,战胜旱灾,取得了丰收。唐国的百姓没有一个人饿死,更没有一个人外出逃荒。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