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始祖惠施(前390—前317年)(2/5)
不能必然地保证他长久地受到君王器重,因为魏王作为一国君主,他处在国家政治活动圈的中心,受到许多公侯大臣和左右侍臣的拱围,他必有自己身边的一批亲信之人,这些人物参与他的决策和用人,影响他对事物的判断,甚至会动摇他的某些既成观念,田需如果不能争取到这批人物的认可和支持,那他们必然要在魏王面前诋毁田需,最后势必动摇魏王对田需的信任,使田需失去已经获得的宠信地位。杨树是一种易生之物,但它一经栽下,却经不起一人的拔除,要想使它生存下去,就必须戒除任何人的拔除。同样,田需虽有赢得君王重用的能力,但他也经不起人们的诋毁,要想取得君王的长久信任,也必须防止人们在君王面前的诋毁。惠施把这一道理明白地告诉了田需,从而教给了他一种实用的保宠之方。惠施的保宠之方向人们无意间透露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它告诉人们,一个人在社会上受器重的程度,不仅取决于他的个人能力,而且取决于他与周围世界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他联系大众的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保证个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在社会上实现。惠子死后葬于现的滑县八里营乡冢上村,占地4000平方米,高于地面30多米。后人称之谓惠子冢。冢内建有砖砌墓,外用土封,上建三宫殿、琉璃殿、钟楼、鼓楼等,民国年间全部拆掉。冢下为龙山文化遗址,目前保护较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思想体系文学《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说他知识渊博,书也很多。有个名叫黄缭的人问惠施‘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他不假思索,随口回答,说得头头是道,可惜他的著作早已失传,否则当是最有价值的科学遗产。《庄子》保存了惠施的‘历物十事‘,②即分析物理的10个命题。《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也保存了一些惠施著作的片断。我们分析惠施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庄子·天下》的‘历物十事‘。惠施的‘历物十事‘贯穿着‘合同异‘的思想,他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这里是指事物本身的同一与差别的相对性。‘大同‘和‘小同‘有差异,这就叫‘小同异‘;万物都相同又都不同,这就叫‘大同异‘。什么是‘大同‘呢?比如马;凡是属于马这一类动物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大同‘。其中黑马、白马、大马、小马等等又有差别,这叫着‘小同‘。马这个大类概念与黑马、白马这些小类的概念有差别。如果从相同的方面看,这些都是马。由此可以推知,万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如果从不同的方面看,这些马又都有差异。由此可以推知,万物都有不同的一面。惠施对事物的统一和差别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他认为事物都有相同之处,同时又有差别。事物的相同和差别是相对的,它们同处于统一体之中。然而惠施特别强调事物的差别是相对的,相同才是绝对的,所以他得出万物‘毕同‘的结论。这样就把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统一起来。他更进一步推论出:‘氾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吕氏春秋》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①这是对惠施‘氾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解释,这已与庄子的‘万物皆一也‘②很接近了。但是,惠施的思想与庄子的相对主义还不能等同。庄子的相对主义否认事物之间有质的差别,实际上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惠施并没有完全走入这样的主观主义。惠施对‘大同异‘、‘小同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分析,看到了其间的变异,只有这样分析,才能如实反映客观事物。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主张‘合同异‘的惠施,也不可能绝对不讲‘离‘。同样道理,主张‘离坚白‘的公孙龙,也不可能绝对不讲‘合‘。不过,惠施虽然讲‘离‘,但最终还是讲‘合‘,而公孙龙虽然讲‘合‘,但最终还是讲‘离‘。由此可见,惠施着重在概念外延的扩大,而公孙龙则着重在内涵的分离。这样看来,‘合同异‘、‘离坚白‘两派的名称还是符合惠施、公孙龙思想实际的。惠施的‘历物十事‘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他善于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哲学的概括。在‘名‘、‘实‘关系上,他是从现实存在出发的,承认‘实‘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实‘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他和公孙龙的诡辩是有所区别的。哲学惠施和邓析、公孙龙一样,是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应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篇》)。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评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状态提示: 名家始祖惠施(前390—前317年)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