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中华古代名人录》

88读书网(88dshu.com)

首页 >> 中华古代名人录 () >> 共国君王共伯和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88dshu.com/66436/

共国君王共伯和(1/1)

共伯和,共国国君,名和。西周时期的诸侯。历史上所谓“共和行政”,有说法认为指的是共伯和行王政。也有说法认为共伯与和并非同一个人,“共和行政”与共伯无关,而是西周末年,周召二公共和行政。上述两种说法都有史料佐证,后人如何看待,见仁见智。1简介

共伯和,相传是西周年间摄行天子位的诸侯,而他干政十四年,史称共和行政。2争议

关于共伯和乃至于共和行政,史学界颇有争议。共伯和究竟是谁,《史记》并没有提到。《竹书纪年》则说厉王出奔,共伯和干王位,史称“共和行政”。同时很明确地说共伯和,就是共国的伯,名和。也就是说他是封于共国的诸侯,名叫做和。《世本》也说共伯干政。孔颖达的《史记正义》则认为共伯与和是两个人,共伯是卫釐侯太子,而和是他的弟弟。和攻共伯,共伯入卫釐侯墓道而自杀,而和立为卫国国君,是为卫武公。也就是不承认共伯和的存在。3共和行政

无论如何,共和行政却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意义重大,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此后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一直到今天,没有间断记载。正是这件事让我们能够上溯几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我国的历史只能是传说,时间脉络十分模糊,只能够通过文物考古追溯,准确性是不够的。所以说,共和行政,无论这个“共和”指代的是什么,总是对我国的历史起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4共国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今河南省辉县市),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今河南省辉县市),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共国,又谓同治国事。《史记·燕召公世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唐方干《途中逢孙辂因得李频消息》诗:“正忆同袍者,堪逢共国人。”商代时,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建有共国。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宋朝郑樵《通志·氏族略》将洪姓列入“以国为氏”之类,认为洪姓“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又称“共氏,亦作恭,商末诸侯国,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侵阮徂共,其子孙以国为氏。晋有左行共华,或言共氏共叔段之后也。”据史书记载,古代有两个共国,一个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是商末诸侯国,周文王姬昌为扩大周族势力,将其灭掉。一个在今河南辉县,是西周时共伯的封国。这里,郑樵显然混淆了不同时空的两个共国地望。位于河南新乡辉县境内的共国,是西周姬姓国,始祖为周文王的子孙(据《辉县市志》:卫僖侯之子余与和先后受封于此)。《世本·氏族篇》说:“共氏,国名,周有共伯和。”《汉书·古今人表》颜师古注云:“共,国名也。”共国的地域,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北一带,与山西陵川县、晋城市接壤。共国境内有共山,一名共北山、共头山、共山首,俗称共山头,即今九峰山,是苏门山的别阜,为太行山支脉。作为淇河水源之一的百泉河,出自共山,古名共水,加水旁为洪,亦称洪水,或曰绛水。共水之滨原为共工氏的活动地区,自古以来文化比较发达。共国的得名,同共山、共水和共工氏有关。经实地堪察,共国故城坐落在共山南麓,东沿东石河,西临百泉河,南望平原沃野,位于今辉县市市区一带。西周后期,厉王暴虐,任用虢公长父和荣夷公进行“专利”,横征暴敛,欺压百姓。以平民为主体的国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公元前841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武装暴动。周厉王惊惶失措,狼狈地渡过黄河,逃奔于彘(今山西霍县)。在这次暴动中,共伯和坚定地站在国人方面,被国人推举为首领,由他掌管政权,“摄行天子事”。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继立,是为周宣王,共伯和交出政权,重返故里,回到共山之首,去当自己的小国之君。被誉为“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今本《竹书纪年》沈约注),传为千古佳话。公元前722年,郑国发生内乱,郑庄公之弟共叔段被迫逃到共,表明当时共仍然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共与卫国相邻,约于公元前660年,被卫国兼并。《左传·闵公二年》云:“益之以共、滕之民。”杜预注:“共及滕,卫别邑。”此时,共城已经变成卫国一个边邑。《汉书地理志补注》所说:“盖其地逼近卫都,故先为国而后并于卫也。”共国灭亡后,支庶子孙以国名为氏,形成共氏,后因避仇,又改为洪姓。这支洪姓的始祖为周文王。


状态提示: 共国君王共伯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