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国君王莒纪公(?—610年)(4/6)
可想而知。在冷兵器时代,要消灭并臣服一个离本土十分遥远的,势力并不很弱的国家,该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呀!《史记·楚世家》正文的注释里特别强调了这样一句话:“言‘北伐’者,莒在徐、泗之北。”这话也从侧面说明了此次灭国之战的艰难。《汉书·地理志》则说,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莒国与齐、鲁两个大国近在直尺,却被远隔千山万水的楚国灭亡,不知齐、鲁两国的贤能之士有何感想!
3历史故事
莒县,早在5000多年前,莒氏部落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商代为姑幕国,周为莒国,秦置县,汉设城阳国。其后,为郡、为洲、为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具有十万年的文化根系,一万余年的文化起步,五千余年的文明史,是华夏东夷文明的中心”。尤其是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批古陶器中,发现上面有图像文字刻画的有20余件,其中专家识为“旦”字的图像,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之最,它比甲骨文还早1500余年。考古界、史学界专家认为,山东古文化,应为齐、鲁、莒文化,这为辉煌的莒文化确立了准确历史定位。1993年原政治局常委宋平回故乡莒县考察时,亲笔题词:“莒国文化,源远流长。”
莒国故城古老的莒城,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从周代起,是三代古国都城所在,位于今莒县城区,故城由内外城组成,面积约25平方公里,大段城墙犹存,至今仍然雄伟壮观。城内冶铁、铸钱、制陶作坊遗址历历在目。宏伟的莒县故城池,是当年贵族们豪华风貌的见证。春秋时的莒国,国力强盛,多次参与列国间的会盟和征战,鲸吞不少周边小国。莒城作为莒国的都城而成为古代中国东部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水经注》记载:“其城三重并悉崇峻,唯南开一门。城内方12里郭周40里许”。元代缩一子城,明代砌之以砖,故有“莒城三重”或“三撙莒州”之说。现存古城垣1650米,高7至8米,宽40米。莒国故城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莒鲁会盟春秋时期,莒鲁两国经常发生边界摩擦,鲁隐公二年(前722年),纪国国君波帛,与莒子在密会盟,调和莒鲁两国关系。后经莒子多次斡旋,终于在隐公八年(前717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左传》)。
从此,莒鲁两国重修旧好。与其他邻国的关系也相对稳定,因而常有附近诸国国君或贵族来莒避难,如周庄王十一年(前686年),齐公子小白奔莒;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冬有谭子奔莒;周惠王十七年(前669年),鲁公子庆父奔莒等。勿忘在莒成语,比喻不忘前事,莫要忘本。春秋时期,齐襄公专横暴虐,对外杀了鲁国国君鲁桓公,并奸其夫人。在国内屠杀百姓,凌辱大臣,臣怨民愤,众叛亲离。公子纠和小白,离国出逃,以避祸患。公子纠由管仲辅佐奔鲁国,小白则有鲍叔牙辅佐奔往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这时,齐国大臣派人到莒国请小白回国;鲁国也要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齐国。他们怕小白捷足先登,便派管仲暗箭射杀小白。可巧这一箭射到了小白衣带玉钩上,小白佯装被射死,管仲回鲁国报功。鲁公与公子纠大喜,便缓缓而行,六天才到齐境。这时,小白早已返齐坐上了君位,称齐桓公,遂发兵拒鲁。后齐桓公纳鲍叔牙劝谏,不念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终成霸主。有一次,齐桓公举行盛大的寿宴,鲍叔牙祝曰:“愿您不要忘记出奔在莒的艰难岁月。”桓公拜谢曰:“寡人与士大夫皆勿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吕氏春秋.直谏》),这就是“勿忘在莒”典故的由来。
近些年来,有专家考证,“勿忘在莒”与莒国美食不无干系。当年齐公子小白避难在莒国,受到高规格的接待,回国后身为霸主之首的齐桓公,仍念念不忘风味独特的莒国美食,其中首推内包银杏果的莒国包子。因而,每餐面对珍馔佳肴,却还是“勿忘在莒”。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在金门岛的石壁上,亲笔题写“勿忘在莒”四个大字。毛主席主席特殊时期期间南巡时,问广州军区政委刘兴元家住何处?当听说刘是山东莒南人时,说:“勿忘在莒嘛!”
千古一士柱厉叔,是春秋时莒国人,莒敖公时期的史官。此人有见识,能直谏,但不被莒敖公所看重。一怒之下,弃官而去海上荒岛居住,百天食菱芡,冬季吃橡栗,过着极为艰苦的原始生活。后来,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要辞别友人,返回莒国,以死来表白自己的忠君爱国之心。他的朋友说:“你是因为国君不了解你才离开的莒国,现在又要回去,值得吗?”柱厉叔说:“我就是以死来让后世人主为不能知人善任而感到无地自容。”柱厉叔毅然回归莒国,站在五孔桥上,见城郭依旧,但敖公已亡,他仰天长叹一声,就纵身跳到桥下自尽了。后来,人们将这五孔桥叫做“国士桥”,称柱厉叔为“千古一士”,或尊为“莒国的屈原”。不过,莒人祭奠这位国士,供品不是粽子,而是内包千年银杏果的莒国包子。
妙解连环战国末期,七国兵争,莒地属齐。燕上将军乐毅伐齐,连下七十余城,独莒与即墨未下。齐闵王奔莒,求救于楚。楚国派大将淖齿率20万大军驻莒,骗杀闵王,又缉拿其子法章,欲自立为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