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篇之郑桓公(前806—前771在位)(1/7)
郑桓公(?-前771年),周朝诸侯国郑国的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姓姬,名友,或称多父,或称桓友,是周厉王少子,周宣王之异母弟,故称王子友,《竹书纪年》则说他是宣王之子。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伯爵,故称郑伯友。由于友得到百姓的爱戴,周幽王于前773年委任友为司徒。见王室多故,大难将至,遂迁徙其民于东虢国和郐国之间。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与周幽王一起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之下,谥号桓,故称郑桓公。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
继任:子——郑武公
中文名:郑桓公
别名:王子友,郑伯友
国籍:中国西周时期郑国
民族:华夏族
逝世日期:前771年
职业:郑国君主,周王室司徒
主要成就:郑国初封君主
谥号郑桓公
1人物生平
王室之后
郑桓公友的身份,古籍记载有分歧。有三种说法:其一厉王子,宣王异母弟;其二厉王子,宣王同母弟;其三宣王子。第一种说法可信度大,多采用。
其早年事迹,在古代史籍中不见记载。1980年11月,在陕西长安县出土了一件铜鼎,上有铭文。经专家考证,铭文记载了郑桓公早年,曾率兵迎击进犯周境的北方部族猃狁,并取得胜利,时间约为周宣王十六年至周宣王二十二年之间。
受封于郑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王子友被封于都城镐京附近的咸林,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国号为郑,后徒于拾,深得百姓爱戴。
迁国徙民
周幽王八年,前774年,郑伯友担任周王室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却说周幽王为人粗暴残酷,喜怒无常,每天沉溺于声色,不理朝政,并闹出“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的荒唐故事。郑桓公见周幽王一意孤行,国家他日必将陡起祸患,自己只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一日,他把掌管王室书籍的太史伯请到府上,问:“老大夫见多识广,侍奉过好几位天子,依您看这周室的江山还长得了吗?”太史伯长叹一声:“当今天子残害忠良,**信小人,周室恐有累卵之险!”郑桓公点点头,又问:“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老大夫您为我筹划,怎样才能躲过这场灾祸呢?”太史伯沉吟片刻,说:“司徒不如趁早离开这是非之地,找一个安身之所。”郑桓公忙问:“老大夫您看到哪里去比较合适呢?”太史伯说:“依我看,只有洛阳东面,黄河和济河的南面可以居住。这个地方,临近虢国(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和郐国(在今河南新密市东南),这两国国君都是贪财好利之辈,百姓们不归附他们。您身为朝廷司徒,又是天子叔父,朝野上下都很爱戴您,只要您张口向他们借地,他们不敢不给。日子一长,虢郐两国的百姓都会成为您的子民啊!”郑桓公说:“虢郐之地,地面平缓,是四战之地,子孙恐怕不易安身,到江南一带怎么样?”太史伯说:“以往祝融曾经作帝喾高辛氏的火正之官,功劳很大,然而他的子孙在周代都没有很兴盛的部族,只有楚国还有兴起的可能。周衰,楚必兴;楚国兴起,对郑国不利。”郑桓公说:“那么我到西方怎么样?”太史伯说:“那一带的人贪财好利,性好争斗,不能久居。”郑桓公又问:“周代衰落,哪国又将兴起呢?”太史伯说:“可能会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吧?齐国姜姓,是太公望的后裔,太公望曾经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秦国,是伯翳的后裔,伯翳曾辅佐舜帝怀柔百物;楚国的先辈祝融曾创下盖世功勋。而唐叔虞到晋地,地势险奇雄壮,又治理得井井有条,也肯定会兴盛。”郑桓公说:“老大夫对天下大事真是了若指掌呀!”就暗地开始筹划东迁事宜。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君借地。郑桓公是当朝司徒,天子的亲叔父,位高权重,哪敢得罪!又贪图礼品丰厚,好处多多,两君一合计,各献五座城池:鄢、补、历、华、丹、田柔、蔽、苑、函、依。郑桓公闻讯大喜,这样,郑桓公便有了立国的基础。不久,就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今荥阳京襄城),史称“虢郐寄孥”(或桓公寄孥)。
死于国难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郑桓公和周幽王一起被杀死于骊山之下。
2家族状况
成员
父亲:周厉王
哥哥:周宣王
儿子:郑武公
世系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姬轩辕)—少昊(又名玄嚣,本名姬己挚,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姬夋,又名姬夒)—弃(世称后稷,本名姬弃)—不窋(kū)—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本名姬类)—古公亶父(姬亶)—季历(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郑桓公姬友
3郑桓公墓
公元前771年,犬戎叛乱,杀了周幽王,西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