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篇之郑庄公(续)(3/6)
列讨伐战争,郑争取了盟国,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周桓王八年,桓王从郑国夺取了邬(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刘(在今河南偃师县南)、为(wěi,音伟)(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邗(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四邑的土田,而把叛王投狄的苏忿生之田十二邑交给郑国。用自己不能占有的土田来换郑国的土田,这种做法自然招致了郑庄公的怨恨。但郑庄公表面上泰然处之,反而拉拢虢公,用虢国军队伐宋,大败宋师。
周桓三十三年,桓王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和努力,终于撤消了郑庄公王朝卿士的职位,剥夺了他王朝执政的权力。郑庄公也就不再朝王。于是,桓王征召陈、蔡、卫三国军队,于这年秋讨伐郑国,爆发了周、郑繻(xū,音需)葛之战。
讨伐军共分三路,桓王亲自统帅中军,王朝左卿士虢公林父统帅右军,蔡、卫二国跟从。王朝右卿士周公黑肩统帅左军,陈国人跟从。郑庄公亲自带兵抵御。他分兵摆下三个方阵,号为“鱼丽之阵”。即以公子突为左矩(左翼方阵)统帅,抵御蔡人、卫人。以公子忽为右矩(右翼方阵)统帅,抵御陈国人。郑大夫原繁、高渠弥带领中军跟随庄公。在这个“鱼丽之阵”中,每25辆战车组成一偏,冲锋在前。车下步卒每五人编为一伍,弥缝在战车的空隙间。
在战前,郑国“左拒”统帅公子突分析周军形势说:“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当时,陈桓公死去,国内发生变乱,战士无心战斗,确是周军的薄弱环节。当周、郑两军在繻葛交战时,郑国抓住了周军的这个薄弱环节,中军首先用大旗指挥左右两个方阵击鼓攻击,陈国人溃败。周军一边战斗,一边照顾陈国的退兵,阵容发生变乱。蔡、卫两国支持不住,也溃败了。然后郑国集中三军兵力,进攻周军,周军大败。郑大夫祝聃射中桓王肩膀,桓王仍然指挥全军退出了战场。
繻葛之战在春秋初期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它是桓王为维护和恢复王权而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关系到东周王室的命运,也可以说是桓王为维护王室权威而进行的最后一搏。如果桓王能战胜郑国,那么王室的权威和声望则可以继续维持,并且可望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为此,桓王自即位以来,就在王朝内外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在王朝内部,重用周公黑肩。在外部,依靠虢国,拉拢曲沃,后又扶植翼侯,逐步削夺郑庄公王朝卿士的权力,团结了陈、蔡、卫等一批小国,从而发动了繻葛之战。
但是,对于桓王来说,郑庄公是一位强大的对手。他号为“枭雄”,老谋深算。自即位以来,在内部削平了共叔段的叛乱,对外用兵,连战连胜,入许、胜陈、救齐、败戎,并拉拢和团结了齐、鲁两个大国。所以,桓王输掉这场战争是必然的。繻葛之战的失败,使桓王恢复王室权威的努力化为泡影,王室声威大为下降,从此以后沦落成为一般诸侯了。
至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惠王将虎牢以东的土地赏赐给郑厉公,将酒泉的土地赏赐虢公。周襄王十五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今河南嵩县)。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5年),襄王将南阳的阳樊、温、原、欑茅的土田赏赐晋文公。此后,王畿领地日益缩小,王室除了空有天子名号以外,在春秋时期政治舞台上不再占有重要地位了。
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
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诸侯失控。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强者力图向外扩张,出现了大国争夺对小国控制权的争霸战争。首先在中原图霸的是郑庄公。
郑国于周平王二年(前769年)、四年,先后击灭郐和东虢,由于郑地处中原腹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国力日渐强盛;加以郑君担任辅佐王室之卿士,政治地位优越,使郑成为春秋初期的主要强国之一。郑庄公继位后,首先肃清国内分裂势力,乎定了共叔段之乱(鄢之战),尔后采取远交近攻方略,联合距离较远、对其威胁不大的齐、鲁,共同对付邻近的宋、卫。
郑国从平定共叔段叛乱之时至庄公去世的二十一年(前722—前701年)间,对外作战10余次,多获胜。较大的作战共6次:周桓王二年(前718年),在北制大败卫之与国南燕军(北制之战);六年,大败来犯之北戎军并歼其前军(郑抗北戎之战);七年,在戴全歼宋、卫、蔡联军(戴之战);八年,与齐、鲁联合攻占许国并大败宋军;十三年,在葛击败周桓王所率周、蔡、陈、卫联军并射伤桓王(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为大国争霸打开局面;十四年,郑又出兵援齐,重创北戎军。至此,郑庄公的图霸事业达到顶峰。
戴之战
周桓王七年(公元前713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戴(今河南民权东)全歼宋、卫、蔡联军的作战。
六年,郑攻宋之举因抗击北戎而暂停(参见郑抗北戎之战)。待击退北戎军后,郑庄公又将攻击矛头指向宋国。七年正月,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在鲁地中丘(今山东临沂东北)会见,共谋攻宋;二月,三国之君又在鲁地邓(今山东汶河南、运河北)结盟,并议定作战计划及日期。五月,郑、齐、鲁三国军队攻宋。六月初,三国国君会于老桃。六月初七,鲁军首败宋军于菅(今山东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