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篇之卫穆公(前599~前589在位)(1/5)
卫穆公,姬姓,卫氏,名遬。卫国第23代国君,前599年—前589年在位(在位11年)。
他是卫成公之子,卫定公之父。
前任:父——卫成公(前631年—前600年在位)
继任:子——卫定公(前588年—前577年在位)
1《卫国风云》之第二十三回赴国难舍我其谁142
齐懿公商人骄奢淫逸,禀性贪横,争人之田,夺人之妻,国人一向不附,弑君篡位还不到四年,便被属下阎职等人杀掉,国人遂拥立齐国的著名贤人公子元为君,是为齐惠公。齐惠公姜元是卫国公主少卫姬的儿子。齐惠公年间,崔杼以弱冠之年得宠,为齐国正卿,在朝中秉国当政。公元前599年,齐惠公元立十年而卒,大夫高固和国佐害怕遭到权臣崔杼的逼迫,两家就合力驱逐崔杼出境,崔杼出奔到卫国避难。齐惠公死后,他的儿子齐顷公无野即位。齐顷公时,齐国国势衰微,诸侯霸主地位早已失去,但齐顷公低调内敛,周济穷人,照顾鳏寡,因而在国内颇得民心。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频繁征战杀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卫国趁诸侯无伯之际,卫文公一举灭掉了北方宿敌邢国。卫文公之后,晋国迅速崛起,齐国国势衰落,卫国内乱不止,国内世卿当政,国力削弱,与曹、宋、许等国的联盟无疾而终。卫成公时,卫国遭到晋国的讨伐,国君姬郑被晋国拘执,卫国被迫倒向晋国,成为晋国的附庸,靠仰人鼻息过日子,其国政和军事行动处处受到晋国的节制。公元前599年,郑国害怕楚国报柳棼之战,郑襄公又背弃晋国,主动投降了南方的楚国。六月,北方盟主晋国邀请宋、卫、曹等国军队攻打郑国,讨伐郑国的背晋附楚之罪,卫上卿孔达率军随同作战。在诸侯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郑人被迫向晋国遣使求和,晋景公依允,诸侯撤师回国。是年冬,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讨伐郑国的背楚附晋之罪,郑国向晋国求救。晋景公发兵救援郑国,在颍北战役中,晋军击退了楚军的进攻,楚师撤回国内。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不甘心颍北战役的失败,再次发兵攻打郑国,楚军侵占了郑国的重镇栎邑。郑国本与晋国修盟,大臣子良认为晋国和楚国“不务德而兵争”,都是没有信用的国家,他向郑襄公建议说:“晋楚皆无信用,我焉得有信?不如与楚讲和便当。”郑襄公见情形危急,今又听子良这么说,再也顾不得讲什么政治信用了,于是他又投靠了楚国。楚国以武力慑服了郑国,楚庄王与郑襄公、陈成公在陈邑辰陵定盟修好。
郑国脚踏两只船,公元前597年,又在背地里与晋国通好。楚庄王闻讯,认为郑国对楚国怀有二心,心中非常气愤。是年春,楚庄王亲率大军讨伐郑国,楚军围攻郑都十余日而不克,庄王遂引兵回撤。郑人抓紧时机修复城垣,以防楚军再次攻打。为了彻底征服郑国,时隔不久,楚庄王率军卷土重来,再围新郑达三个月之久,晋国不能相救,最后郑国都城被楚军攻陷,郑襄公无奈,打着赤膊牵着羊向楚庄王请罪讲和。六月,晋中军元帅荀林父率军救郑,但晋军内部矛盾重重,是战是和久议不决。上军主帅士会与副帅郤克向荀林父提出了备战建议,因遭到中军副帅先谷的反对,而未被主帅荀林父采纳。先谷主张作战,得到了中军大夫赵括与下军大夫赵同的支持。于是,先谷不听主帅荀林父的号令,率其部属先期渡过黄河,驻扎于敖、鄗二山之间,准备迎战楚军;其部属中欲做公族大夫未遂的魏锜与请求为卿未能如愿的赵旃擅自向楚军请战,企图使晋军失败以泄私愤。楚庄王接受了魏锜与赵旃的请战,他命令楚军迅速接近晋军,并先发制人向晋军展开突然进攻。晋军遭到楚军的突然袭击,茫然不知所措,主帅荀林父下令渡河逃归,中军和下军溃不成军,被楚军杀死无数,下军大夫荀首的长子荀罂被楚国俘获,唯上军元帅士会于敖山设七处伏兵应敌,才未被楚军打败。至晚,楚国大获全胜,部队进驻于郑国邲地,楚军饮马黄河。从此,楚国称霸中原。史称这次战役为邲城之战或两棠之战。史官赋诗叹曰:
晋楚争霸世未休,烽火难息干戈稠。
军令不畅各为战,两棠之耻蒙千秋。
公元前597年冬,在晋卿原縠的主持下,卫大夫孔达、宋大夫华椒与曹人在卫地清丘会盟,再次谋划讨伐郑国。四国盟约“恤病伐二”,意思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盟约,团结起来抚恤有灾难的国家,共同讨伐那些怀有二心背叛盟约的诸侯国。其时,陈国附楚而不来会盟,是年冬,宋人出兵讨伐陈国。卫上卿孔达对卫穆公说:“先君与陈侯原有旧约,今陈国有难,卫人势必相救。因之而招致大国讨伐,我愿死之。”卫穆公赞同,卫国遂率先背叛了盟约而援救陈国。为缓解陈国正面作战的压力,孔达率军出境,从背后袭击了宋军。清丘盟约如同一页飘落的废纸,对诸侯没有丝毫的约束力。
孔达的举动激怒了晋国人。公元前595年冬,晋国以卫国违背清丘盟约为由出兵讨伐卫国,晋景公派使者对卫穆公说:“罪无所归,将加师焉。”意思就是如果不交出背叛晋国的罪魁祸首,晋国就要出兵讨伐了。听到晋国的恐吓,卫国人惶惶不安,卫穆公一筹莫展,杀了孔达谢罪晋国,则于心不忍;不杀孔达又将有兵祸临头,卫穆公长吁短叹,寝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