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篇之卫定公(前588~前577在位)(2/3)
,古之制也。卫在晋,不得为次国,然晋为诸侯盟主,应先盟之。”于是,鲁成公就先与晋荀庚歃盟,然后再与卫上卿孙良夫歃盟。由此可见,这时的卫国已由往昔的泱泱大国沦为次等诸侯国了。公元前586年,郑许两国发生了疆域之争,许灵公果去楚国状告郑国,郑悼公也去楚国争讼,两国国君诉讼于楚共王。楚共王判郑国理屈,并囚禁了郑臣皇戌与子国,郑悼公心中不服,一怒之下,决定再次弃楚从晋。回国后,郑悼公派公子偃赴晋国请盟。同年秋,晋景公派大夫赵同与郑悼公盟于晋地垂棘。为了庆贺郑国再次的归附,进一步加强诸侯间的团结与协作,是年十二月,晋景公邀请齐国、鲁国、卫国、宋国、曹国、邾国、杞国等诸侯国与郑悼公在卫地虫牢举行会盟。虫牢,今河南封丘县北。盟会上,郑悼公郑重其事,明确表示从此背离楚国臣服晋国。在诸侯举行会盟的时候,宋国又发生了内乱,宋共公未能参加虫牢会盟,派人来向晋景公解释了事情的原委,但晋景公仍然认为宋共公驳了他的面子,发誓要讨伐宋国,以泄心中之愤。郑国背楚附晋并与诸侯会盟,是楚国与晋国争霸中的失策,使自己在晋楚争霸赛中陷入了被动地位。
公元前585年春,受盟主晋景公的指使,卫上卿孙良夫率师讨伐宋国。这年三月,晋使伯宗、夏阳说,卫使孙良夫、宁相以及郑国军队、伊洛之戎、陆浑蛮氏等有生力量合力伐宋,以惩罚宋共公未参加晋国去年在虫牢主持的会盟之过。讨伐大军集结在卫都帝丘附近的针地,卫国认为这些军队都是自己的友军,对这支军队无须设防警戒。晋将夏阳说见有机可乘,就对大夫伯宗建议说:“卫人防守松懈,何不趁机袭卫,虽不得入帝丘,然可多俘而归,我辈即使获罪,亦不至于判死。”伯宗听了这话,当即就驳斥夏阳说:“卫国历来附晋,故师在城下而不设防,倘若乘虚而袭之,晋国将失信于诸侯,万万不可为之。”由于晋大夫伯宗的极力反对,夏阳说的阴谋才未加实施。伯宗,姬姓,郤氏旁支,晋国大夫,贤而好直言,后被人进谗言而遭杀害。晋景公六年,大夫伯宗以“鞭之长,不及马腹”劝谏止晋景公放弃伐楚,成语“鞭长莫及”即由此而来。孙良夫听到了夏阳说意欲袭击帝丘的消息,就将信息秘密传递到了卫国,卫国君臣义愤填膺,就加强了防备工作。等到诸侯联军伐宋战役结束,晋军在返国途中路过帝丘时,卫国将士执戈登陴,都城帝丘已是戒备森严了。史官吟诗讽夏阳说曰:
宵小不辨是与非,恃强凌弱逞淫威。
登陴执戈怒目视,当场只手谁怕谁!
是年,楚国发生了子仪之乱,大夫析公因受株连而逃往晋国避难,被晋国聘为谋士,这就是“楚才晋用”的典故。这一时期,南方的楚国与北方的晋国势均力敌,两国都梦想称霸诸侯,在接连不断的争霸战争中,弱小诸侯国经常受到大国讨伐,差不多所有诸侯国都要同时臣服于晋楚两国,听从两大国的指挥,同时向晋楚双方缴纳贡品。受害最重的当属晋楚两大国之间的郑国与宋国,其次就是陈国、蔡国、许国,鲁国和卫国。郑国弃楚服晋,再次惹恼了楚国,公元前584年秋,楚共王派公子婴齐率兵再度讨伐郑国。消息传到晋国后,晋景公就约会卫定公、鲁哀公、齐顷公、宋共公、郑悼公、曹宣公、莒子、邾子、杞伯率兵驰援郑国,楚军见诸侯军队声势浩大,未曾交战即撤兵回国,诸侯之师暂时按兵不动。同年八月,为了重温虫牢盟约,并庆贺莒国的顺服,增强诸侯间的团结,晋景公与鲁成公、齐顷公、卫定公、宋共公、曹宣公、莒子、邾子、杞桓公等诸侯在马陵结盟,重修虫牢盟约,进一步巩固了晋国在诸侯间的盟主地位。
从卫成公、卫穆公到卫定公,孙良夫作为三朝元老,穿梭于卫国的各项外交事务中,纵横捭阖,奋斗不止,为卫国的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孙良夫虽然贵为卫国上卿,但他的儿子孙林父却惹人厌烦,卫定公很讨厌孙林父。孙良夫去世后,孙林父继为上卿,他知道卫定公迟早必不容他,便早早结纳了晋国权臣以备不虞。公元前584年冬,孙林父闻得风声不对,就携带金玉宝器投奔晋国而去,孙氏的封地戚邑也随之归晋所有。戚邑就在卫都帝丘附近,是卫国的重要城邑,戚邑的安危直接影响着都城帝丘的安全。为了解除戚邑对卫国构成的威胁,保障都城帝丘安全,在孙林父出奔晋国不久,卫定公专门出访晋国朝拜了晋景公,表示愿与晋国永结盟好,就戚邑的归属问题,卫定公与晋景公交换了意见。经过一番理论和讨价还价,两国达成了一致意见,晋国遂将戚邑之地归还了卫国,卫国取得了为数不多的外交胜利。
晋景公也是一个朝令夕改的主儿。六年前,晋正卿郤克会同卫、鲁、曹三国打败了齐国,并强令齐国退还了侵占鲁卫两国的土地。晋景公看到齐国发奋图强渐渐强大起来,害怕将来遭到齐国的报复,又想反过来拉拢讨好齐国。公元前583年春,晋景公派大夫赵穿出访鲁卫两国,劝说鲁成公和卫定公将齐国退还的土地重新交还齐国,鲁卫两国对晋国这种不讲信义的行为非常气愤,其他诸侯国对此事也议论纷纷。晋景公见事情不妙,害怕事态扩大,诸侯对晋国怀有二心,就于公元前582年正月,再次召集齐国鲁国、卫国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