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贤篇之柳下跖(约前475年)(1/6)
跖(zhí)原名展雄,相传是当时贤臣柳下惠的弟弟,系战国、春秋之际奴隶起义领袖。
1介绍
盗跖(zhí)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柳展雄,相传是当时贤臣柳下惠的弟弟,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姓。系战国、春秋之际奴隶起义领袖。“跖”一作“蹠”。在先秦古籍中被诬为“盗跖”和“桀跖”。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濮阳柳屯)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脚奴隶)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曲阜柳庄一带)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脚奴隶)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这有一说:柳下跖,春秋末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邹城看庄镇柳下邑人。柳下跖被历代统治者骂作盗跖,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之说,即指他。还一说:兖州城西颜店镇的故县村,是一个历史相当久远的村庄。那里曾立有一座石碑,上镌“和圣故里”四字,和圣即春秋时的著名贤人柳下惠。然则故县就是历史上的柳下邑。《庄子》和《吕氏春秋》等所记有很大的寓言成分,未可全信。不过,在春秋末期鲁国有盗跖其人是不容怀疑的。而且,在兖州、曲阜、邹城等地,都还曾有过关于他的古迹。明万历版《兖州府志·古迹》:“顾王城,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城北有墓,曰跖冢”。清康熙版《滋阳县志》则记:“柳下惠之弟展雄,孟子所称盗跖者,在邑西三十里筑城自卫,能周济邻里,号曰顾王,名曰顾王城”。叶主绶《续山东考古录》:“樊县故城在滋阳西南二十五里,俗名顾王城……俗传盗跖所居”。按上述材料所记之地,即今黄屯镇的堌城村。黄屯曾介绍那里是西周樊国。据文物部门的调查,其他至今尚存有古城墙基础,长宽名约500米。古城墙遗址以东有平地,俗传当年的练兵场;又有土岗,俗称“牤牛堌堆”又称“点将台”。此地农民取土,常有箭镞等物出土,确为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文化遗址。说这里就是盗跖的营地,当非空穴来风。据史书记载,柳下跖领导的奴隶起义声势浩大,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发展到近万人,史称柳下跖起义。他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孔子劝他效法“圣人之行”,罢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走归,无复言之!”柳下跖的事迹,《孟子》《史记》《汉书》多次提及,他率领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惩恶扬善,杀贵族,救奴隶,攻城池,没收奴隶主的财物,所到之处,“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活动范围由泰山以南的鲁国,到达了晋国、齐国的局部地区,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由于奴隶主统治阶级的镇压,起义失败,柳下跖也在作战中牺牲。”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荀子》一书称颂柳下跖“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这支起义队伍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人们怀念着这位杰出的奴隶起义领袖,铭记着他的丰功伟绩,在当今济宁市内的曲阜、兖州、泗水,乃至山东的章邱、河南的某些地区,仍然流传着柳下跖的动人故事,据传,泰山傲徕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东的“大校场”、“小校场”,峰下的“跑马场”,就是当年柳下跖的练兵场。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当年柳下跖使用和筑造的上马石和川道等遗迹。
2生平介绍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曲阜柳庄一带)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脚奴隶)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春秋.隐公八年》有:“冬,无骸卒,羽父请谥与族”这引出一段关于姓氏起源的讨论,司空无骸被赐姓展,也就是鲁国展姓的始祖,柳下惠,又名展季,是司空无骸的儿子,而盗跖则是和孔子同一时代的人物,应该是在昭公到哀公之间,和柳下惠相差11代鲁国君主。也就是说柳下惠是公元前700多年的人物,而盗跖最多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差一百多年,所以盗跖最多是柳下惠的后代而不会是他的兄弟。盗跖据说是盗贼的祖先,但许多史学家说盗跖根本是虚构人物,历史上根本没有,只是在《庄子》中提过。盗跖可说是盗贼中的英雄人物,《水浒传》中梁山泊打的“替天行道”所严格贯彻的,就是他那唱响中国盗贼界数千年的宣传口号——“盗亦有道”。还有就是盗跖把圣人孔子给骂的哑口无言,也算给盗贼长了脸。
3相关典故
展雄斥仲尼
原文
《庄子·杂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