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篇之微子(前1036年—?)(2/6)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3、《水经注疏·卷八》
《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郿。京相璠曰:《公羊传》谓之微。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有微子冢。(守敬按:杜语见《释例》小国地内。又《地形志》,留县有微山、微子冢。《隋志》,留县有微山。《元和志》,山上有微子冢,去沛县六十五里。《通典》,沛县微山,微子葬处。又《续汉志》薄县刘《注》,西有微子冢。梁玉绳从之。而《寰宇记》云,聊城县有微子城,纣之庶兄封邑于此。《地形志》则谓壶关县有微子城。《路史·国名纪》微,本扶风之郿县,纣徙畿内,则不在聊城。今故城在潞。徐氏《史记测议》主此说,岂城与冢不同地欤。〕
4、《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宋国自微子启封国,至宋康王为齐国所灭,前后历经777年(BC1063-BC286),35任君主:宋微子→微仲→宋公稽→宋丁公→宋湣公→宋炀公→宋厉公→宋僖公→宋惠公→宋哀公→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宋穆公→宋殇公→宋庄公→宋闵公→子游→宋桓公→宋襄公→宋成公→公弟御→宋昭公→宋文公→宋共公→宋平公→宋元公→宋景公→启→宋昭公→宋悼公→宋休公→宋桓侯→宋剔成君→宋康王。宋国自西周以至战国的历史在《史记·宋微子世家》有详细的叙述。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九国,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沈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菑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
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
武王曰“于乎。维天阴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伦所序”。
箕子对曰“在昔鲧陻鸿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从鸿范九等,常伦所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
“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徵。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极。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鹹,炎上作苦,曲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