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中华古代名人录》

88读书网(88dshu.com)

首页 >> 中华古代名人录 () >> 君王篇之鲁昭公(续4)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88dshu.com/66436/

君王篇之鲁昭公(续4)(6/8)

知可也。从王命以纾诸侯,晋国无忧。是之不务,而又焉从事?”魏献子曰:“善!”使伯音对曰:“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于诸侯。迟速衰序,于是焉在。”

冬十一月,晋魏舒、韩不信如京师,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寻盟,且令城成周。魏子南面。卫彪徯曰:“魏子必有大咎。干位以令大事,非其任也。《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况敢干位以作大事乎?”

己丑,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恤,物土方,议远迩,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属役赋丈,书以授帅,而效诸刘子。韩简子临之,以为成命。

十二月,公疾,遍赐大夫,大夫不受。赐子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大夫皆受其赐。己未,公薨。子家子反赐于府人,曰:“吾不敢逆君命也。”大夫皆反其赐。书曰:“公薨于乾侯。”言失其所也。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王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爱子也,始震而卜。卜人谒之,曰:‘生有嘉闻,其名曰友,为公室辅。’及生,如卜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既而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不废旧绩。鲁文公薨,而东门遂杀適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8鲁昭公:知“仪”不知“礼”

礼的核心精神是“敬”,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要“心存敬畏”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鲁昭公去晋国朝拜晋平公。从郊劳(晋国在郊外举行的欢迎仪式)、直至馈赠等所有的外交仪式,鲁昭公都做得非常到位。

晋平公不禁对鲁昭公刮目相看,他对晋国大夫女叔齐说:“鲁国国君不是很知礼吗?”不料,女叔齐却不认可晋平公的说法。他说,鲁昭公擅长的只是仪式,而不是周礼,“是仪也,不可谓礼。”女叔齐解释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所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女叔齐这段话的意思是,礼是用来守卫国家、执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东西。现在,鲁国国君的大权旁落到了士大夫的手中。鲁国公室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政治家族分成了四份。由于大权旁落,老百姓现在都不怎么关注国君的处境了。身为国君,祸难就快降临到自己身上了,还不赶紧想办法解决,却还在琐琐屑屑地学习礼仪。这哪里算得上是知礼呢?

女叔齐的说法切中肯綮,“礼”的核心精神绝对不是掌握各种“仪式”的细节,而是要通过“礼”达到协调人事关系、巩固政权、安定世道人心的目的。以此考量,鲁昭公确实是不知礼的。《史记》记载:“昭公年十九,犹有童心”,“居丧意不在戚而有喜色”,可以说,他是一个情商很低的人。正是在鲁昭公五年,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政治家族将鲁国分成四大“股份”,其中,季孙氏占两股,叔孙氏和孟孙氏各占一股,形成了“三桓专权”的局面(因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后来,鲁昭公于公元前517年联合一些与季孙氏结怨的贵族攻打季孙氏,试图收回大权。结果,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联手,打败了鲁昭公的部队,并将鲁昭公驱逐出国。其后,鲁昭公多次图谋返国,均失败,最后只能客死他乡。

鲁昭公知“仪”而不知“礼”,他熟悉外交礼节,却在治国上犯错,这就叫“小事明白,大事糊涂”。作为一国之君,若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而只是把精力用在学习外交仪式,那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需要说明的是,像鲁昭公这样对待文化的人从来就不在少数。他们简单地以为,礼就是出席各种场合懂规矩,不丢份儿,乐就是有点音乐才艺,能演奏乐器,会唱歌。其实,这些想法是非常肤浅的。孔子就曾感慨地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思是,礼难道就仅仅是指用来送礼的玉和帛吗?音乐难道就是会撞钟会敲鼓吗?玉帛只是用来表达敬意的礼物,不是礼本身,礼的核心精神是“敬”,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要“心存敬畏”。钟鼓是乐器,不是音乐本身,音乐的核心理念是“和”,即协调各种关系,使之和谐、优美。这才是礼乐文化的实质。若不把握这个精髓,学礼也好,学乐也罢,就难免学成鲁昭公那样,光知道学“术”,不懂得悟“道”。

参考资料

·1.《史记索隐》:系本作“稠”。

·2.《

状态提示: 君王篇之鲁昭公(续4)
第6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