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篇之孟僖子(?—前524年)(2/2)
夫。4孟僖子为什么说孔子是圣人之后
他的根据是孔子的先祖中弗父何和正考父有明德,是圣人。弗父何是孔子的十世祖,也是孔子先祖中第一个从宋国公室中分立出来、由公子转变为卿大夫的人。弗父何是宋湣公的长子,按照当时的继承传统,长子应该继宋湣公之后而有宋的。可是,宋湣公死后,没有把君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炀公。弗父何沉默不争,可是,弟弟鲋祀不干了,他杀掉了叔父炀公,欲立哥哥弗父何,弗父何让而不受,鲋祀便自立为君了,称厉公。在这次事件中,弗父何有两次不凡的表现:一次是不与叔父争位,一次是让位给弟弟。在古代,让位即让国,这是一直受人称颂的至德,被认为是圣人之事。让国虽不多见,却也不乏典型事例。比如泰伯,他是周人先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次子曰仲雍,三子曰季历。季历生了个儿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自幼秉赋异常,很讨古公亶父的喜欢,认为他能光大周人的事业,于是想传位给他。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心意,约二弟仲雍一起出走,到了南方吴越之地,断发文身,不再回来。孔子对此称赞不已,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商汤商王朝的建立者。正考父是孔子的七世祖。他以谦恭、俭朴和熟悉古文献而著称于世。正考父曾连续辅佐宋国三君戴公、武公、宣公,都是位在上卿,权高势重,地位显赫,然而,他不但不骄傲自满,反而愈加谦恭俭朴。《左传》昭公七年记正考父在一只鼎上自制铭文曰: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这意思是说:我接受过三位国君的任命,我的地位一次比一次巩固,威望一次比一次提高,我却一次比一次谦恭:第一次任命后,我在人面前总是低着头;第二次任命后,我在人面前总是鞠着躬;第三次任命后,我在人面前总是弯着腰,连走路也是小心翼翼地靠着墙边快走,然而谁也不敢侮辱我。我用这只鼎煮粥,也用这只鼎食粥,以此充饥糊口而已。这只鼎是孔氏的传家之宝,鼎上的铭文是正考父留给其后世子孙看的。此外,正考父还是一位熟悉礼乐、爱好历史,具有很高文化水平和艺术才能的人。据说,《诗经》中的《商颂》部分就是由他校订整理的。今存《商颂》五篇,是宋国祭祀祖先的乐歌,内容是对祖先功业的赞颂。如《玄鸟》篇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殷武》篇中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的诗句,歌颂了祖先承天有命、威武建国的历史功业。弗父何和正考父有圣明之德,在当时人看来,祖宗积德,子孙其昌,所以孟僖子认定孔子是圣人之后,将来必成大气候。尧舜禹为什么实行禅让制?禅让制是我国上古时代政权转移方式之一。禅让制是一种传贤的让国方式,实行于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也就是尧舜禹时代。那时,王位的传授,不是实行传子的世袭制,而是实行传贤的禅让制。就是说,王位不是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不在一个家族内世代相传,而是面向大众,传授给公认有才德的人。继位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考察选拔,还要有各方面的推荐,才能获得继承王位的资格。
传说尧舜之间的禅让就是如此。尧年老的时候,召集大臣讨论继承人选。大臣们起初推选尧的儿子丹朱,尧认为其子不肖,没有同意;大臣们又推选共工,尧认为共工言而不实,不堪重用;大臣们最后推荐在民间以孝闻名的舜,尧表示认可,并接着对舜进行了长时间、多方面的考察。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以观察舜如何治家;让九个儿子和舜一起共事,以观察舜如何接待人物;让舜担任重要官职,以观察舜如何治国。舜各方面皆有出色的表现,尧又进一步让舜摄政,以观察舜是否有天命的支持。待一切必要的历练和考验都经过之后,尧才放心地把王位正式传授给了舜,完成了政权的和平转移。这就是历史上人们津津乐道的尧舜禅让。尧之后,舜对于禹同样实行禅让制。禹继尧舜之志,仍按禅让制,将王位传授给了益;可是,禹的儿子启起而夺取了王位,建立了夏王朝。启中止了禅让制,死后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开了传子制的先例。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禅让制和世袭制,都是和平的政权转移方式。除此之外,还有暴力式的政权转移方式,如汤武革命,常用于改朝换代之际。可以说,禅让、世袭、革命是我国历史上政权转移的三种基本方式,尤其以世袭制最为常见。偶尔杂以篡夺的方式,不是政权转移的常态,缺乏最必要的合法性,不仅得不到承认,反而备受谴责。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