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征辟(2/3)
卢植在黄巾起义中并肩作战的同袍,他和卢植、皇甫嵩同为平灭黄巾起义的三大名将。朱儁原为会稽上虞人,字公伟。年少时丧父,由母亲靠贩卖丝织品将他养大,因此朱儁可以说事母至孝。后受太守徐珪提携,举为孝廉,这才逐渐升迁,在剿灭黄巾起义中建立了战功,官拜右车骑将军,钱塘侯。
中平三年因母丧,朱儁弃官回家为母守丧。此时正好服满丧期准备起复,卢植趁此便向刘辩推荐。
朱儁成名很早,灵帝时期就已经是海内名将,手握军权。虽然这使他有了一个前朝旧臣的身份,不过刘辩看重他的,是他那身为寒门的出身。
卢植、皇甫嵩虽然对大汉忠心不二,可他们毕竟出身于世家大族,有着家族利益的牵绊。面对着刘辩将来推行的可能会触犯世家豪强利益的改革,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刘辩很难把握。
而朱儁从小生长在贫苦人家,了解底层人民生活疾苦,用刘辩的话说就是根红苗正,革命性强。
刘辩在召见了朱儁之后,拜他为镇南将军、豫州将军,领颍川太守。命他在颍川、汝南等人招募人马,对付豫州境内死灰复燃的黄巾军,还有就是监视在南阳招兵买马,蹦得挺欢的袁术。
至于蔡邕和应劭,蔡邕的能力不用多说,早年还曾经为刘辩说过好话,刘辩一直对他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厚感。在刘辩的心中已经在朝堂上给他留了一个适合的位置。而应劭这个名字,前世刘辩查资料时好像依稀的看过,但是却忘了是因为何事,直到卢植提起应劭现在的职位,刘辩才猛然想起。
这个应劭现居泰山太守,原本历史上曹操的父亲曹嵩入泰山,应劭派人去接应,徐州牧陶谦也派兵相送。想不到陶谦的部将张闿利欲熏心将曹嵩杀死,劫掠了财物。曹操以此为借口率兵攻打陶谦,而应劭害怕曹操也会迁怒自己,便弃了泰山转投袁绍做军谋校尉。
除了曹嵩被杀的事件,刘辩并没有在前世的资料里看到应劭有什么功绩和本事。连《三国演义》对应劭的描写也只是一句带过。不过在听完卢植对应劭的介绍后,刘辩的眼睛不禁的亮了起来。
应劭精律法,善断狱,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法学家。其著作有《律略》、《春秋断狱》等多个规范大汉律法和礼仪的书籍。
东汉末年,群雄跃起,名将谋臣多如牛毛,但一个真正的法学家却凤毛麟角。刘辩为了在今后的改革中推行依法治国,改变现在以道德规范为制度的社会,就必须需要应劭这样的法律人才。
蔡邕现在还在老家陈留圉县隐居,而应劭则在泰山郡任职。刘辩为了显示朝廷对征召者的重视,特地派出专门的马车去接二人进京。
除了朝廷的诸位大臣的推荐,刘辩还对前世记忆里的那些历史牛人进行了征召。其中最让刘辩重视的,就是襄阳名士庞德公和司马徽的征召。
这两人都是南方的名士,征召他们有利于笼络南方的士族。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一个是凤雏庞统的叔父,一个是卧龙诸葛亮的老师,把他们笼络到身边,不怕卧龙凤雏到时不会乖乖的送上门来。
虽然此时诸葛亮和庞统尚在年幼,可是若是留在自己身边细细培养,到时自己左有凤雏,右有卧龙,天下再大,何愁不平!刘辩想着想着口水都直直的流了下来。
然而正当刘辩做着名臣良相养成计划的美梦的时候,派去南方宣诏的使者带回的消息给了他当头一个棒喝!
面对刘辩的征辟,司马徽和庞德公一起选择了拒绝!
大汉的名士们历来都有征辟不就的习惯,这些人不是嫌庙小,想等待真正的明主出现,就是想显示自己的清高,抑或对时政失望不想同流合污。
所以刘辩对于司马徽和庞德公的拒绝开始还是采取了耐心的态度,多次派出使节去江南宣诏征召,甚至还亲自写了两封信给司马徽和庞德公,信中对他们二人的治世之才多有褒奖,极力表现出自己求财若渴的心情。
可是司马徽和庞德公对刘辩的盛情款款仍然表现的不为所动,不但几次三番的拒绝了刘辩的征召,还联络其他江南名士集体抗诏,弄到最后,刘辩的面子上挂不住了,真正的怒了起来。
什么狗屁名士,真tmd给脸不要脸!
刘辩气得在竹涛雅舍里乱摔了一通东西。又将卢植、张温、曹操等重臣召至明光殿,商量对司马徽等江南名士征召的事情。
对于司马徽和庞德公的征辟不就,卢植、张温等人皆劝刘辩要耐心,对待名士应虚席以待,以诚相迎,远学周公吐哺,近学蔡邕倒履。(注1)只有典农将军曹操提出了一个与他人不同的看法。
曹操认为这些所谓的名士自持名望,对朝廷征辟不就,使得中央政府的形象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而且这些有才能的名士一旦落入其他诸侯之手,将会对朝廷构成极大的威胁。
所以曹操建议乱世当用重典,对这些征辟不就的人应以轻谩朝廷之罪逮捕,以正典刑。
曹操的想法让刘辩也起了杀心,对于司马徽和庞德公这样的历史牛人,刘辩心里还是有几分忌惮的。如果不能将他们为己所用,也决不能落入他人之手!刘辩的心里甚至还产生了斩草除根,将未来撼动天下的那两个人扼杀在摇篮之中。
只不过,刘辩想要将司马徽等人治罪的想法却遭到了朝廷大佬们的反对。袁隗、张温、马日磾,甚至卢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