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初创、发展、正一道教(2/3)
,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再犯,若复犯,身当即死。设誓毕,方以符水饮之。病愈后,出米五斗为谢。弟子辈分路行法,所得米绢数目,悉开报于神明,一毫不敢私用。由是百姓有小疾病,便以为神明谴责,自来首过。病愈后,皆羞惭改行,不敢为非。张道陵初创的道教就是以劝人行善,为人治病,降妖除魔的形式来招揽信徒的。但是由于道教初创时期,就面临着先期传入中土的佛教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佛教争夺信徒斗争,道教的神祇系统也逐渐庞大,从最初的几个神仙发展到后来的多如牛毛,数不胜数。经典也从过去的几本小册子,发展到案牍如山,汗牛充栋的地步。张道陵也被信徒们拥戴为“天师”,并且其后人世代承袭“天师”称号,历代嗣位的天师也就理所当然的道教领袖。晋朝初年,张道陵的第四代孙张盛天师将传道中心由蜀中鹤鸣山,迁还至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上清宫。如今,道教的天师已传到六十四代。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于1949年建国前夕,随着国民党的溃退,碾转去了台湾,于1969年12月在台北羽化。其堂侄张源先接任为第六十四代天师。
二、道教和佛教的斗争
道教创立时,就面临着一个对手,佛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土,比道教的创立早了七十多年(有一说是早了一百多年),为了争夺信徒,两教各吹嘘其教神通无比,相互斗争。
佛道两教的斗争,颇具中国特色。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一些宗教信徒,抱着同一本宗教圣典,但因为地域、人文环境、理解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歧义,从而形成了很多教派,这些教派的斗争方式,很多都是打打杀杀,残酷的流血冲突。但是,佛道两教,尽管抱着的不是同一本宗教圣典,其争夺信徒的斗争方式很多都是以和平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争夺信徒的斗争的方式一般有这几种形式:
第一、树立崇拜偶像。初期的道教和佛教供奉的神明并不是很多,但在佛道两教争夺信徒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完善,所以,佛道两教的神仙是越来越多,可以说多得是不可胜数。本人会在以后写出《神、仙、神仙、造神运动》专文来论述,这里就不多说。
第二、建寺盖庙行动。建国前,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寺、庵、庙、观无数,而且还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体上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在数量上是不相上下的,这也说明,佛道两教千百年来,争夺信徒的斗争,都是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
第三、阐明教义,编写经书。由于这项活动的开展,使佛道两教在历史沿革的过程中,聚集起了大量的宗教理论家,就是所为的高僧、高道,而这些高僧、高道后来大都成了两教的神祇。而且佛道两教的宗教理论家们,在阐明教义,编写经书的活动中大量的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互相借鉴或模仿。不仅如此,连神仙也拉来互为通用。所以,佛道两教的经典当中,经常有似曾相识的地方。而且佛道两教的经典也都从过去的几本小册子,发展到案牍如山,汗牛充栋的地步。道教的宗教理论家编出的影响比较大的经书,就是《老子化胡经》,这本《老子化胡经》,把佛祖如来硬说成是老子的弟子,因而在中国古代的宗教界、文化界、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此也就有了天下“三教出一门”理论。并行成了共识。本人会在以后写出专文《天下“三教出一门”之说》,将详说“三教出一门”。当然,也有一些经典编得也是漏洞百出,矛盾重重。不能服众,所以也得不到大众的认可。有些经典甚至于仅限于某些门派,影响力极小,有的影响力甚至为零。所以,若有兴趣喜欢阅读宗教典籍的朋友,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才不会产生谬误。切不可看到某一本典籍或书里说什么,就认为是什么,这种主观的认知方式是不可取的。
第四、斗法。大家都不会陌生,就跟现在的大学生辩论会的形式相似。但内容不同。这种斗法会,常常有官府或士绅组织主办,也有佛道两家自行协商主办,在民间影响很大。明清描述,《西游记》第四十五回至第四十七回里,就是活脱脱的僧、道斗法的写照,只是这里的道士是妖怪。虽然对道教多有贬谤,但描写得很精彩。
三、道教的修行方式
道教经过长期的发展,除了研习经典以外,其修行方式,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符箓。主要是用来镇宅避邪,驱魔降妖,呼风唤雨(至于能不能呼来风,唤来雨,天知道)。
第二、内丹术。也称“调息法”,现在也称道教气功,在《庄子》一书里,已经有不少气功、静功的记载。从现在医学观点来看,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健身方法。
第三、丹鼎术。张道陵初创道教时,炼制大量草药,制成丸剂,主要是以为人祛病健身的一个手段。后来道教门徒发展成为“丹鼎术”,古人叫“抟汞炼铅”。用这些东西,当然还用其他一些“仙药”做配料,制成“仙丹”,而且功效也不仅限于“祛病健身”,而是宣扬人吃了能“白日飞升,成仙得道”。现代医学证明,食物中若含有少量汞铅这些东西,人吃了也是不得了的事情。用这些东西炼成的“仙丹”,人吃了了后果可想而知。可以说吃了“仙丹”,白日飞升的人没有,死于非命的却不少。历史上屡有记载。
第四、玉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