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神秘咒术——“木工厌胜”(3/4)
。巫术以它所造成的心理上的错觉和幻想,在这认识的被动与精神的主动(能动)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被动和主动之间得到了调解。但是,在实际上人的内在世界与真实存在的外部世界,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是无法用巫术来缩小的。“木工厌胜”恰如其分地利用了巫术的这一基本原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木工厌胜”中的理智并不是来源于实体的客观刺激,而是来自经过心理作用变幻了的歪曲的客观刺激。它所虚构的幻象,是主体以自身的错觉、幻觉及由此产生的判断,从而代替了客体的本质。古代木工利用人类对巫术力量的恐惧和信仰,从而创造出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新型巫术形式——行业与巫术结合的“木工厌胜”,自此木工这个行业开始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出现在世人眼中,也赢得了别人的“畏惧”,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请木工作活的主家们。于是相应地出现了一套款待木工的礼仪,如请木工为自家盖房,第一餐款待的菜肴中有一个必须是白糌肉。即使是主家过于热情把白糌肉做成了红烧肉,也会被认为是对木工的极不尊敬,从而招来祸害。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木工是利用了人们对原始信仰的坚信和对神秘力量的愚昧,因此满足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获得了必要的心理安全。
其次,体现了先民们根深蒂固的万物有灵论。这是“木工厌胜”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万物有灵论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智力低下阶段,即认为所有有形或无形的自然因素、自然力及自然现象都具有灵魂,形成了灵物崇拜和灵魂观念。这表现在人类自身便是鬼神信仰,即有死亡只是**的死亡之说,而灵魂却可以继续存在于世,并对活着的人类产生庇护或骚扰的作用。鬼神信仰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同时也是形成一个民族国民性的重要原因。万物有灵、灵魂不灭,是任何一个原始氏族过渡到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必经的发展阶段。原始时代的人无法解释自然现象,自身现象,对自然界中无以驾驭的东西都认为是神灵的意志,对自身的死亡认为是灵魂的游离与附着。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封闭性形成了中国人生活领域和生产方式的同一性,中华文化的“和合”思想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在与其他宗教思想的融合中,形成了中国人务实重生的鬼神观念,其鬼神信仰的特点表现为“祖先崇拜”和“泛神论”。
“木工厌胜”正是在万物有灵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把作案用的小木偶削得“似人似鬼”,披头散发、凶神恶煞,被厌胜暗算的主家所发生的灾难症状更是被形容成如鬼怪作祟。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习惯于将无法解释的现象归因于鬼神。从先秦儒道的鬼怪信仰到魏晋志怪中的鬼话,再到唐代人鬼故事,以及后来的广为流传的聊斋志异,更是加深了中国人对鬼神的信仰和敬畏。于是,“木工厌胜”中鬼怪作祟之说也自是理所当然了。当一种说法被民众流传愈盛,不管消息源的真假,到后来也就似乎与事实更加接近了,于是“木工厌胜”的传说越传越神。
最后,民间文学的发展与旺盛也为“木工厌胜”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我国的民间文学相当发达,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形式,即娱乐和教育了民众,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某些生活方式,更是培养了一大批讲述故事的能手和职业的故事家。在封闭的小农社会,人们在茶余饭后无事可干便话家常、讲故事,于是关于“木工厌胜”的传说日益丰富起来。而且越是在封闭的地区,这种传说越旺盛,人们也更信之为真。
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在其《传说论》中曾提到关于传说的演变和可信程度,“这一伙走江湖的工匠,顺应着当时古老的传说,为造就自己家门的声望、地位,多年来做了很大的努力;这一痕迹不仅在此,在其它地方往往也是可以见到的。”传说在演变的过程中常常与当时当地的民俗民风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它的“合理的解释”,即所谓的“传说合理化”,于是增加了它的可信程度。“木工厌胜”的传说也是如此,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但又各有千秋。
四、“木工厌胜”的消亡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文化的提高,也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和多样化,人们的迷信观念、鬼神观念也日趋淡薄,信仰方式也不断简化,流传了几千年的“木工厌胜”也开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曾经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将长存于史。
其次,体现了先民们根深蒂固的万物有灵论。这是“木工厌胜”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万物有灵论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智力低下阶段,即认为所有有形或无形的自然因素、自然力及自然现象都具有灵魂,形成了灵物崇拜和灵魂观念。这表现在人类自身便是鬼神信仰,即有死亡只是**的死亡之说,而灵魂却可以继续存在于世,并对活着的人类产生庇护或骚扰的作用。鬼神信仰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同时也是形成一个民族国民性的重要原因。万物有灵、灵魂不灭,是任何一个原始氏族过渡到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必经的发展阶段。原始时代的人无法解释自然现象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