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2章 德军治下的列奇察(1/2)
在大战爆发前,列奇察城区居住着三万人,他们几乎都是苏联国家企业的工人和家属。
因为本地的木材资源非常丰富,该城市的主要经济来源便是木材加工,数以千计的工人从事相关产业。
虽然列奇察这个城市数百年前就存在了,不过白俄罗斯这片地域自古是波兰和沙俄血腥争夺之地,古代的列奇察城早已消亡,现有的城市基本是在废墟上建立的新城。
它是坐落于第聂伯河上游右岸的城市,稀少的人口使得城市规模也不大。
铁路线穿过城市,火车站就在在城市西南处。一条相对宽阔的公路自火车站向北延伸,它足有四公里长。公路两侧遂有大量的支路,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依路而建设。
苏联的建筑技术碍于时代因素,比本时空的美国差很多。在列奇察,最高的建筑只有四层,那是原本的苏维埃办公大楼。在其周围,则是大量翻修过的三层或二层建筑。
在混凝土建筑的周围,还有不少木屋,就是所谓的棚户区。
当战争突然爆发,列奇察马上遭到厄运。随着苏军主力的崩溃,留守城内的少量苏军被突然杀到的德军迅速击溃。
德军攻城时自然进行了短促的炮火准备,他们以最高的建筑为目标轰击,所以当他们占领城市,那办公大楼真可谓完好无损。
所以,赫兹曼自然而然的将707师的师部迁移到这栋建筑中。
来自北方的微风略带凉意,明明是白俄罗斯的盛夏时分,这份寒冷竟让赫兹曼感到一丝凄凉。
他站在那办公大楼的第四层楼顶,这里距离地面足有十五米,他站在了整个列奇察城的最高处。
“南边,大量的俄国人在向我们这里进军呢!真是见鬼!”
赫兹曼抽着烟,不时的举起望远镜注视南方,对未来担忧不已。
自收到防线崩溃的一连串报告后,他知道列奇察一定是敌人首当其冲的目标。继续待在办公室内只能坐立不安,那还不如到天台上,亲自眺望远方。
他也不时的将视角转到城市内,只见最宽阔的那条街道,有大量的人群在移动着。许多人是戴着头巾,拎着篮子或箱子,其造型充分说明那是女人。
城市中存在不少的女人,她们是警察团的家属、从起来城市迁移来为德军工作的平民、还有根本就是随军妓院。
让女人离开城市,这是赫兹曼亲自下达的命令。他有一种预感,介于苏军来势汹汹,列奇察必将爆发血战。他很清楚,苏联人将为德军服务的当地人视作叛徒,被抓住几乎必死无疑。
无法用于守城的所有妇孺全部迁移,但所有的成年男子必须留下来,无论他们是否乐意。
赫兹曼这是简单的要求妇孺沿着路向北走,向着所谓的安全区域斯韦特洛戈尔斯克走。那里是否安全?呸!
赫兹曼只是单纯的将女人支开,甚至不是不令丈夫和妻子分离。德军士兵用强硬手段完成这一切,如同驱赶牲畜一般,无情的将女人赶走,根本不会容其逗留。
而那些失去了妻子和孩子的男人们,他们许多人是到列奇察讨生活,昧着良心为德国人工作。现在可好,所谓的帮助伐木、火车站搬运工的工作,变成的为德国人打仗。
命令发下来,当即便有人旗帜鲜明的表示拒绝合作。
德军士兵也非常简单粗暴,所有的不合作者直接枪决。在枪毙了十多人后,就再不存在反对声音。
于是乎,赫兹曼当前能直接控制的部队有一个步兵团和一个警察团,兵力勉强到五千。在德军治下,列奇察城的所谓和平居民本有五千人,随着女人小孩被突击赶走,有近一千五百名的男性平民,被认为适合当兵,突击被发放了枪支。
部队又武装了相当于三个营的兵,赫兹曼对这种人的战斗力完全是不屑一顾的态度。
优秀的士兵需要不少于六个月的系统训练,这是他的认知。谁能指望几乎没有军事技能的平民突击拿起武器,能展现出所谓的战斗力。他们,只能作为聊胜于无的部队,或者说就是单纯的炮灰。
唯一能让赫兹曼有点自信的,便是城内还有一些半履带装甲车,甚至还有四辆突击炮。
列奇察城内有一座武器修理厂,目前正在对八辆三号坦克和两辆四号坦克大修。它们都是从战场上拉回来的物件,它们自火车站卸货后,就安防在火车站东北侧的修理厂中。
指望坦克能瞬间修复投入战场根本是不可能的,它们的发动机被拆掉,但炮塔还能使用,仓库也要少量配套炮弹。
列奇察最关键的部位就是火车站,无论苏军会不会打来,火车站的防备都是最强的。不仅仅是其战略价值大,还是它的位置——它是如此重要,还位于城市西南,就好似柔软的鱼腹面对尖刀。
“所有修理的坦克,用拖拉机拉到火车站外围,充当固定炮台。”
士兵着实完成了赫兹曼的命令,于是乎在当日中午刚过,德军在火车站一侧的防御,增添了十个炮台。德军士兵又在坦克身上堆砌了大量的装满泥土的麻袋,以此增加防御。部队中会操持火炮的人,进入炮塔坚守。
这是没有发动机,坦克的电动机也不能使用。炮塔只能完全依靠人力转向。所谓的固定炮塔究竟如何?赫兹曼心里也没有底。至少它们聊胜于无。
赫兹曼将主力部队都安置在城市的南方,突击布置了一道环形防线。
防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