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改组(1/2)
1942年2月20日,苏联国防委员会进行了一次改组。
这次改组,将国防委员会的组成人数由6个增加到了8个,目的在于强化国防委员会在战时经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运输系统及后勤管理上的权力和能力,同时解决委员会所存在的人手不足的问题。
在国民经济这一范畴上,斯大林委任了国家计委主席、列宁格勒大学经济学教授——尼古拉·沃兹涅先斯基为分管这一范畴的国防委员。
他在经济管理的工作上,富有极其丰富的经验,而作为经济学教授的他,更有着极其丰富的经济管理知识,是少数在大清洗期间被迅速提拔上来的干将。
就经济工作能力而言,沃兹涅先斯基的水平根本不在曼图洛夫之下,甚至还比曼图洛夫高出一个层次。但他为人桀骜不驯,不善于和人家打交道,还把贝利亚、马林科夫这两个大佬得罪个遍,甚至还私下称中央书记马林科夫为“马琳娜”。
结果,到了1949年,东山再起的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给沃兹涅先斯基等人设下了一个圈套,制造出轰动一时的“列宁格勒案件”。
随后,沃兹涅先斯基、阿列克谢·库兹涅佐夫(中央书记处书记、前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等人被枪毙,几乎所有被日丹诺夫(前苏共中央第二书记,1948年“死于心脏病”)提拔过的干部都遭到了清洗。
遭到牵连的人当中,只有柯西金(后来的苏联最高部长会议主席,也就是苏联总理)和谢皮诺夫(后来的外交部长)在这场清洗中幸存下来。他们活下来的原因到现在还是一个历史秘密。
第二位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的,就是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副总理)安纳斯塔斯·米高扬,分管红军后勤供应工作。
这个米高扬,在食品工业生产、贸易和物资供应等工作上也有极其丰富的经验,曾经担任物资供应人民委员、食品工业人民委员和外贸人民委员,在物资调配和生产管理上也干出了不俗的政绩,由他来负责后勤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适合的。
米高扬和沃兹涅先斯基的加入,并没有引来什么异议,毕竟这两个人的能力和资历都配得上这么高的职位,但这并不代表国防委员会的改组会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因为除了引入米高扬和沃兹涅先斯基之外,国防委员会的改组方案还包括了增设一名副主席。这个新增设的副主席权力极大,不但统筹所有工业生产方面的工作,还能对国防委员会的其他事情进行过问,而这个副主席的人选就是曼图洛夫。
曼图洛夫是国防委员会里面资历最浅的一位,也是全苏联晋升速度最快的干部。他之前多次晋升成功的原因,除了是因为他干出政绩,对国家有极大贡献以外,还是因为他能够取得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的支持,并且取得斯大林的赏识。
而且,他之前的每一次晋升,几乎都没有触动到贝利亚、马林科夫、日丹诺夫这些正国级干部的利益,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自然能够顺利升上去。
但这一次,情况就有点不同了,让曼图洛夫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其引起的政治效应甚至能比任命他为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还要大。
为什么?把曼图洛夫选入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最多只能让曼图洛夫与贝利亚、马林科夫、日丹诺夫他们“平起平坐”(当然,苏联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还是有排名的),但把他放到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这个位置上,就有一些凌驾于他们的味道了。
在此之前,国防委员会的副主席也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身为苏联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的莫洛托夫。让莫洛托夫当这个副主席,根本就没人反对,因为他资历足够,而且他本身的位置也够高(好歹也是苏联政府的第二号人物,仅次于斯大林),和其他人的关系也处理得不错,能当上副主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曼图洛夫呢?他本身最高的职务只不过是一个副总理,而且排名还不是最高的。在国防委员会里,排名比他高的人多得是,8个人里面有5个都是政治局常委,贝利亚、米高扬、伏罗希洛夫随便一个都是响当当的正国级干部,资历也比曼图洛夫深不知道哪里去了,但为什么不选他们当中的其中一个呢?
其实,斯大林曾经也考虑过这一点,但这三个人,有谁能够胜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这个位置呢?有谁对国防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呢?看来还真的没有。
拿军功比,拿国防建设方面的政绩来比,似乎真的没有人能比得过曼图洛夫。无论是贝利亚、米高扬还是伏罗希洛夫,他们当中任何一位都没有对苏联国防建设作出过什么巨大的贡献,而曼图洛夫自己一个人的贡献就比他们三个人加起来的还要多。
马林科夫虽然也对苏联的飞机生产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大大提升了飞机产量,但他的能力和贡献也比较单一,也就只能在飞机生产上有点作为,其他方面的能力暂时还比较弱,或者说还没表现出来。
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看,曼图洛夫的确是这个新设副主席的不二人选。
正是曼图洛夫在坦克、飞机、卡车、造船,乃至于冶金工业、建设等范畴上都有极大的贡献,如果只让他管自行火炮和卡车生产的话,实在是太过浪费了,还不如给他更多的权力,让他能够统筹所有国防工业,乃至于相关原材料工业生产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