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报复来的太快了(1/2)
当然,这只是李世民心里琢磨的,实际上就算以后制作书籍简单了,没有了世家门阀存在的土壤,皇帝依然是忌惮的很多。
只不过那时候世家门阀变成了以科考同年,或者地域,或者理想等形成的党派而已。以后的各种党争,皇帝还不是也一样的忌惮不已,束手无策。
不管怎么说吧,李世民在这一刻是激动坏了。在看到武元庆肯定的点头后,李世民直接把撕书这个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直接宣布了散朝。
然后喊着武元庆回了立政殿,未来的翁婿两人凑在一块嘀嘀咕咕交流了半天,然后李世民就直接下旨了,命武元庆主管一切造纸,印刷事宜,且命孔颖达,岑文本,张亮三个从旁辅助。
圣旨一下,满朝文武全部哗然。
前一刻,这些人才弹劾武元庆要治他的重罪,结果被弹劾的人屁事没有,反而弹劾的人转眼成了人家的手下,要被人家管着,这还不由着给小鞋穿啊。
这尼玛报复来的也太快了吧,还是皇帝帮着一起报复的,太没天理了。
感慨着世事无常,孔颖达三个人却也不得不苦逼的找武元庆报道去了。
话说,武元庆准备怎么让书籍制作变得简单呢?
这个事情后世人基本都知道,事关书籍制作重要的就是两点,一个就是纸张,第二个就是印刷。
纸张,唐朝的纸张制作已经相当的高水平,高质量了,可惜的就是产量不高,所以纸张的价格过于昂贵,这就使得书籍的成本也变得极为昂贵。
所以,武元庆要想把制作书籍变得简单,变得让更多的人可以买的到买的起,就必须要把纸张的制作简化,或者说把制作纸张的成本降低才行。
造纸术具体什么时候发明的没有太过详细的考证,不过一般人们认为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年间,而东汉的蔡伦则是改进了造纸术。
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出了纸,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也从而使得纸张开始普及,人们记载东西的工具也从竹简变成了纸书。
造纸基本是四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分离,第二是打浆,第三是抄造,第四是干燥。
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后世,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
武元庆没穿越前那会,他有个朋友是安徽人,喜好书法,然后整天没事就铺着宣纸在那写写写。
武元庆还纳闷宣纸辣么贵他咋光写大字噻,太糟蹋了吧。
但一直也没问过他,后来到他家玩,才知道他老子就是做宣纸的,卖宣纸的,他家的手工作坊武元庆还进去详细的参观过,所以他对制作纸的流程很熟悉,并且还知道人家制作宣纸需要的一些配料,像什么加矾、加胶、涂粉,漂白这些都还有挺深的印象。
除了会的这么点工艺秘方外,武元庆最大的依仗是他会制造机械。
制作纸张最难得一点在唐代这时候来说应该是第二部,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这玩意没有机械,纯靠手工人力来干那是既费时又费力,效率低的不要不要的。
但这一点对于武元庆来说却不很难,虽然做不成什么蒸汽的,电力的,用油的机械,但这时候水力器械还是可以搞搞的嘛。
一个学机械出身的人设计制作一个架在河道上的水车来带动终端冲捣打浆的器械还是不成问题。
尤其是长安城周边到处是河流水道,号称八水绕长安,正是这种水力机械的绝佳用武之地。
右卫将军张亮的用武之地就被武元庆用在了造纸上边,具体干什么呢,就是让他领着人去砍竹子,当然其他苦活累活也有用到他的时候。
反正他是带兵的人,手下的兵马不少带出去两三千人砍砍竹子就当是锻炼身体了,当然并不是只有这两三千人供他使唤,还有近万名灾民也被派去跟着张亮做伐木工,搬运工了。
武元庆这一招不但使唤恶心了张亮,还顺便给李世民解决了一部分灾民劳动力的问题。
原本李世民还愁着这么多灾民该让他们干什么才能让他们忙起来不胡思乱想搞事情呢,结果武元庆这一次就解决掉了近一万人的麻烦。
而且还不是短期的劳动,基本可以算是常年累月的,反正基本可以预见只要蝗灾不结束,这些人的肚子没有着落,又不返乡,他们这派遣劳工就要一直做下去,以工代赈,反正就是要让他们用劳动来换取食物口粮。
武元庆这边忙着制作水车,机械这些,另一边还的忙着搞印刷的事情。
印刷书嘛,唐朝以前基本应该是没有的,都是手抄书,这昂贵的原因之一。
没记错的话,上学的时候曾经看过雕版印刷术都是唐朝时候才发明出来的,而且要一直到了中后期才传播开来。
所以现在贞观二年,雕版印刷术没准都还没出来呢,就算出来也是特么刚刚出来,反正在长安武元庆还没听说过有那家的卖的书是印刷出来的。
当然,这活字印刷书更是不可能出现了。
武元庆是准备把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一起来搞的。
为什么这样呢,为什么不直接搞最方便最先进的活字印刷术呢?
因为首先雕版印刷术这时候即使出来也还没传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