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事与愿违(1/2)
就在前几天,李孝常等人造反一案终于有了最终的结果。
李孝常等人被处死,长孙安业因为长孙皇后求情,得以免死,流配到巂州。
发生在去年年末最后一天的谋反别看在历史上没什么特别的,但实际上对刚刚即位一年的李世民来说那是有相当大震动的。
不说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局势,单说造反的几人中和李唐皇族有深入瓜葛的就有两个,这不得不让李世民极为心痛,那时候他搞不好在心里还怀疑过人生,感叹过自己是不是有些众叛亲离的了。
先说这李孝常,被李渊封为上柱国,义安王,利州都督。
别看他姓李,但他可和李唐皇族的李不是一回事,这虽算不得是异姓封王但其实也差不多的,而能以不是皇族之人却被封王的,唐初的时候他是独一份,圣眷不可谓不隆。
而之所以李孝常会有如此圣眷,隋朝末年的时候饥荒严重,李渊太原起兵后向关中进军,然而进军途中粮食问题始终困扰唐军,故李渊至黄河边后迟迟未能渡河人关,幸得华阴县令李孝常叛变隋朝,献永丰仓归降李渊。
保证了李渊军粮供应及赈济饥荒稳定民心之需要,使李渊据永丰定关中东向而争天下之战略得以迅速实现;且断绝炀帝西归之希望,激化炀帝与从行关中将士之矛盾,终致江都弑逆炀帝身死,李唐之统治初步确立。
李孝常不但为李唐的建立立了大功,奠定了很大一部分的基础,而且他还是李渊的夫人窦氏家族的女婿,和唐有亲戚关系,故而李渊才会如此看重他,甚至将他封了王。
而造反人中的另一个和李唐有瓜葛的则是长孙安业。从这个极为少见的长孙姓氏就能知道,这家伙**不离十和长孙皇后及长孙无忌是一家人。
事实也的确如此,长孙安业隋朝大将长孙晟第三子,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异母兄。
按理说妹妹是皇后,弟弟又是大官,自己也是正四品的监门将军,长孙安业怎么也不该造反的吧,没理由啊,大好的荣华富贵在身还要造反脑子被门挤了啊。
更别说,人家长孙皇后对他还那么好。
想当初长孙安业嗜酒如命,不务正业,整个就一废物还是个畜生心肠,长孙晟死后,将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兄妹两个赶回他们的舅舅高士廉家。李世民即位,长孙皇后不计前嫌,礼遇长孙安业,由右监门率升职为右监门将军。
换个有点良心的早就感恩戴德铭记在心了,可长孙安业不愧是废物还是个畜生心肠,不但不感恩戴铭记在心,还毫无理由脑袋被门挤了一样,竟然特么惦记上了妹夫的皇位来了。
老子和老子媳妇对你这么好,你特么就是这么回报老子和老子媳妇的啊,畜生,畜生不如,李世民当初内心肯定这样狂喊过。
一个畜生大舅哥,一个狼心狗肺的亲戚李孝常,两个人造反,把李世民打击的够呛,于是下令彻查两人造反之事。
好在这几个脑子都挺不够用的,凑一块扯淡几句就定下了造反这种大事,而不是经过多么深思熟虑,密谋了多少多少天,拉扯了多少人来做这种事。
不然照着李世民那段时间心中翻江倒海的恨意,整不好就来个属于唐朝的蓝玉案,胡惟庸案,牵扯株连成千上万人了。
查了半年时间,最终查到的造反之人依然只是这一开始的那些个人,李世民终于放下心来将该杀的杀了,流放的流放了。
拖了半年悬而未决的利州都督人选提上了议程,然后被武元庆坑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臣就合计着想要鼓捣将武士彠打发到利州去。
没有了武士彠这个巨头撑腰,武元庆总该稍微消停会了吧。
他们心里算盘打得叮当响,觉得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武士彠都足以当次重任,但他们忽略了李世民的心理。
刚砍了一个流放了一个,两个都是和皇家有亲的人,让李世民觉得自己做人很失败,再联想到被杀的哥哥弟弟,还有恨不得自己死了的老子爹,一股子众叛亲离的感觉萦绕在心头久久不曾消退。
好嘛,老子这边正觉得众叛亲离,伤心的不要不要的,你们特么就想撺掇老子把刚结的亲家打发的远远的。
你们什么意思,还嫌老子众叛亲离的不够啊,一群妖艳贱货。
当然李世民具体的内心独白肯定不是这样的,但大概中心思想却是一致的。
反正,大臣们连着好几天上朝都在提这个事情,但都被李世民给找借口岔开了话题。
大臣们也就明白过来了,知道是皇帝不愿意把武士彠外派出去。
有些机灵的,和武元庆矛盾没那么深的就不再给皇帝找不痛快了,还有的脑子缺根弦的或者实在和武元庆矛盾深的无法解决的大臣,依然贼心不死。
但不等他们继续跟进这件事情,也不等武元庆想办法帮便宜老爹躲过这差事,又一个意外发生了,吏部尚书杜淹死了。
照理说,杜淹虽然官高爵显,但毕竟岁数已经在那了,加上本来就有病,死了就死了,很正常的事情,顶多葬礼整的隆重点也就是了,算不得什么意外。
但杜淹的家人愣是要把正常的生老病死弄成意外,非说是武元庆把杜淹给气死的。
这尼玛,黑锅哐当就扔到了武元庆头上。关键武元庆还没地方说理去,谁让当初在朝堂上杜淹的确是被他给气的去看了御医,随后抬回家去的呢。
本来嘛,没有物证,人证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