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零章 三边之地(1/2)
正当史可法、李孟辰、牛金星、李信等人,意气风发地一路往东,经通州,过遵化,出山海关,沿途观政采风、了解时务的时候,大明陕西三边总督袁崇焕带着人马,在周遇吉所率领的京营骑兵护送之下,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了陕西三边总督的治所固原。
而沿途一路所看见所经历的情况,令他忧心不已。
出发的时侯,京畿之地已经春耕结束,而途径的山西,情况也说得过去,多数农田都种上了种子,靠近北直隶的那一边,更有很多荒山、谷地也都开垦成了农田,并种上了京师农事院的番邦物种。
虽然天气依旧干旱,可是地方上还是采取了很多的办法,不管是挖井,还是挑水,还是沿河修建水车,引水灌溉,总之农田里到处都是一片绿油油的秧苗,让人看着心里踏实,至少感觉未来还有希望。
可是过了黄河,继续往西行去,举目所见简直就是遍地焦土。
一路往西,沿途山连着山、岭接着岭,没有多少平原耕地,而山上多石少树,充其量有点灌木,就是这点灌木也都是光秃秃的,不知道是因为干旱而死掉了,还是被遍地的饥民吃掉了。
沿途所见的村庄,一个个也都是残破不堪,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居住,好不容易见到一些人,都是远远地躲开了,而那些没有躲开的,如同行尸走肉般蹲在路边,一个个干瘪枯瘦,丝毫没有一点生气,看起来已经不似人形。
从府谷到神木,一路上根本看不见多少人,也看不见多少耕田,到了延绥镇的驻地榆林卫左近,情况多少有点好转,城池的周边,看得见农夫在田间耕作,土地抛荒的情况没那么严重。
袁崇焕一行人,进了榆林城,以三边总督的身份,召见了治所设在榆林的延绥巡抚孙传庭和延绥镇总兵贺时雨,并在榆林城里,为自己的总督标营招募了几名将校,其中就包括了延绥镇总兵贺时雨儿子,如今二十刚出头的贺人龙。
贺人龙本来也被延绥镇推荐入读京师讲武堂,但是因为被袁崇焕看中,由延绥镇的一名把总,一跃而成为三边总督标营的中军游击,所以就干脆放弃了入读讲武堂的机会,跟着三边总督的人马,一起前往固原镇了。
袁崇焕一行人,离开了榆林城,然后再一路往南,所遇见的情况却是比北边更坏了。
一行人经过米脂、绥德、安塞,然后再转往西去,所遇所见,简直不似人间,凹凸不平的官道两边饿殍遍地,腐臭冲天。
而那些多石少树、杂生灌木的山岭之中,仿佛到处都有隐藏的眼睛,一路在跟踪窥视着他们这一行人。
若不是周遇吉带来的两千京营骑兵,袁崇焕这一行人,走这条路往固原赴任,绝对会是凶多吉少。
正因为如此,尽管心情极端沉重,对所经之地官府极端不满,但是袁崇焕及其随行人员,也没敢离开官道,前往附近村庄探问。
一路上晓行夜宿,总算是平安地走出了陕西延安府的地界,进入了三边总督治所固原镇的管辖地。
进入固原辖内地界的第二天,固原镇总兵杨麒和监军御史马懋才带着麾下人马,风尘仆仆地赶来迎接。
固原镇总兵杨麒,也曾到辽东与建虏打过仗,早些年就与袁崇焕见过面、共过事,所以相互之间也算是颇为熟悉,接到了三边总督、自己的顶头上司袁崇焕以后,一行人日暮扎营,日出起营,浩浩荡荡地经过庆阳和平凉,三天之后,终于到达了固原城。
一路上,杨麒向袁崇焕介绍了固原镇的情况,虽然比陕北州府略好一点,但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连年干旱少雨,田地荒芜,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荒去了外地。
这里所说的固原,就是后世著名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即便在物质已经极大丰富的后世二十一世纪,这里仍是西部罕见的极端贫困地区,更别说在十七世纪大旱连年的明末了。
这个时期的宁夏地区,设有宁夏镇、固原镇两个边镇,行政上都归甘肃巡抚管理,而如今甘肃巡抚梅之焕的驻地在兰州,更是远离宁夏镇和固原镇,陕甘宁交界之地的这么一大片地区,除了军队驻扎的军镇,其他的地方在行政上已经几乎处于失控的状态了。这也是明朝的历史上一再设立三边总督的原因。
从地理上来看,固原处在陕甘宁三边的中心地带,但是从经济上看,这个地方实在是不宜作为三边总督的治所,因为人口实在是太少,而土地又实在是贫瘠。
固原镇的镇城就在一个丫字形的山间谷底里,四周全是荒山,而沿着流经镇城的一条小河,分布着一些商铺酒肆。
整个镇城里也只有几栋像样的建筑,其中一个是总兵府,另一个就是新近收拾出来的总督府。这个总督府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期间又闲置废弃或几十年,尽管朝廷重设三边总督的诏令已经发出半年多了,但固原镇的财力极其有限,除了皇帝给的饷银,没有一点别的收入,若不是因为监军御史上任之后节余部分军饷,挤出了三千两银子将其整修了一番,这个三边总督衙门就更加没法入住了。
尽管大明的边镇都比较穷困,但是看了固原镇的情况,袁崇焕才知道,与西北边镇特别是固原镇相比,辽东镇的条件简直是好到了天上了。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条件虽然不好,但是对于袁崇焕这样心智异常坚定的人来说,吃穿住行的条件差一点,根本算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