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1/2)
萧挞里有的时候在想,赵祯到底是个怎么样的男人,她和赵祯之间的周公之礼并不能让她完全了解赵祯。
尤其是当她看到了大宋改变之后,更是无法理解,或者说是看不透。
这种感觉之前还不觉得有多强烈,但到了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后,萧挞里便觉得这种感觉益强烈了,大宋没征伐一个地方,国力便提升一层,看似没有多大的改变,事实上当辽朝回过神来的时候却已经追赶不上。
尤其是大宋的经济,这东西别说是契丹人,就是宋人自己也是不屑一顾的,为何?因为从儒家文化之中,归根结底便是轻视商贾的,而一国之经济必须要靠商贾的带动。
虽然从大宋立国之初开始,就对商贾颇为宽松,但这种宽松也是相对的,商人并没有获得多少的体面,即便是一周一府之地的豪商巨贾也没有多少地位,虽然比一些农人强点,但和士族比起来却什么都不是。
遇到一些耕读传家的农人,也是抬不起头的事。
但现在不一样了,宋人的商贾已经成为大宋国内数一数二有地位的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获得朝廷的嘉奖,因为纳税多甚至获得了朝廷奖励的牌子。
这是一种正式的认可,开始的时候萧挞里甚至觉得荒谬,但仔细一想却是不然。
看似是朝廷自降份的给商贾地位,事实上宋国朝廷付出的从始至终不过还是那一块牌子的事,商人的地位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提高,而他们也不愿让子孙后代走上他们的老路。
依旧培养后辈进入朝堂之中,或是参加科举的一个地方的官吏。
反倒是地方上的经济因为这些商贾的出现而繁荣起来,于是宋人的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道路纵横,连通天下!
到现在萧挞里依旧会时不时的想起三年前的夜晚,在那个夜晚契丹首次战胜了大宋,也首次转败为胜的俘获了大宋皇帝,这个天下最为高贵的人。
可最后的结果呢?
居然是自己下不了手,虽说之后的事有些天马行空,但最主要的一点却是自己不得已而为之,她放了赵祯不是因为出于大国之威,两国之礼。
而是因为最单纯的东西恐惧。
有那么几个瞬间她是真的想一刀了解他,让整个大宋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之中,可后来她克制住了自己,因为她知道赵祯不能死。
一旦大宋皇帝死了,宋人对契丹会进行疯狂的报复,而在那个时候,契丹的实力完全不及大宋,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但三年过去了,瞧瞧现在的契丹,再瞧瞧现在的大宋,双方之间存在的差距只是再一次加大,并没有别的什么区别。
宋人依旧富庶,依旧强悍,甚至人口再次出现爆炸式的增长碾压契丹,而这时候的契丹剩下了什么?钱财,从西方通商而来的金银财宝。
可这些金银财宝就是金银财宝,除了目不暇接的璀璨之外,别的什么都没有,唯独剩下的就是可以用这些钱财从跟北面的游牧人嘴中夺换来一些食物。
粮食成为契丹最为重要的东西,反而是那些来之不易的钱财被人所忽视。
天底下还有这种事,有钱也买不来粮食,宋人在榷场关闭了粮食的买卖,一下让契丹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还好当年自己在攻伐西域胜利后,第一时间用钱财购买了大量的粮食,否则眼下真的是不该如何设想。
在上京城中,粮食的价格瞬间翻了几番,没人愿意再出售粮食,甚至来了宗室和贵族的商贾也不听从自己的旨意了。
刚开始的时候还能放出一部分的粮食,可越到之后,放出的粮食越少,因为这些囤积起来的粮食将会在这个时候变成无价之宝。
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粮食而已,但对于别人来说却是救命的东西,没有粮食就会死!这世上有谁不惧怕死亡?
所以契丹粮食的价格几乎都是按照每个人的命来算的,也因为这个不断的改变价格。
而在这个时候,宗室和贵族们大发国难财的时候,萧挞里却并没有着急,也没有理会,只不过是向他们暗示过现在该怎么做,但早已被冲昏头脑的商贾们却没有给出萧挞里想要的答案。
只不过,萧挞里还是没有生气,因为现在的契丹还没有倒下,宋人对边境的扰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动dang,随着宋人进攻的加速,契丹也开始发现自己遇到问题了。
粮食不够吃该怎么办?
在这个强权集中的封建社会中,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强权,简单粗暴,有效!
把商贾们囤积的那些粮食强制查抄了,以当年购入的价格进行发卖,待粮食出现了再以较低的价格买进去。
这样一来对商贾的损失虽然大,却没有到达致命的程度,还有一线生机,是朝堂的官员和宗室,贵族们都能接受的。
没人希望看到尸横遍野的结果,更没有希望看到粮食突然降低,朝廷和商贾都不愿买卖,因为一旦出现这样的状况便已经说明战争结束了,而最后的胜利属于大宋。
现在之所以粮价还没有降低,说明大宋还没有获得胜利,商贾们并不觉得契丹朝廷会对他们下手。
萧挞里怎么会在这个时候下手?
她还有很多对付这些商贾的招式,在契丹和大宋不同,商贾大多是由宗室或者贵族构成,全部都是权贵所cao办的,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就没有机会变成商贾。
虽然也有几个有名的商贾是曾经的百姓,但他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