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望族风流》

88读书网(88dshu.com)

首页 >> 望族风流 () >> 第517章 会试(上)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88dshu.com/98619/

第517章 会试(上)(1/2)

才刚刚开场,纪宁便从两道四书文的题目中,察觉到这次的会试不简单。

从道理上来说,会试是整个大永朝最公平公正的考试,这种考试照理说应该是不会有任何营私舞弊的情况发生的,但因如今朝局和文庙的局势不是很明确,使得纪宁猜测到可能会有私相授受的事情发生。

文庙似乎失去了对本次会试的命题权限,那在之后的会试阅卷中,必然也会是朝廷占据先导作用,最后的结果就可能是无论一些人在这次的会试中发挥的再好,最后也无法被录取。

“会试作弊的可能性不高,会试在阅卷中玩花样,成功的胜算也不大,可惜现在我无法见到上官婉儿,不然我能问问她,太子背后到底有什么阴谋!”纪宁心中很是纠结,他原本是想到会试中好好发挥自己才学的,谁知道这才刚开场,就好像吃了苍蝇屎一样,让他心中很不爽。

为了防止别人针对他的本经,他还特地把本经从《诗经》变成了《尚书》,结果问题并非别人对他一人的针对,而是对所有考生的一种针对。

可纪宁还是没想明白,太子或者是别的势力的人,到底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左右这次的会试。

暂时,他还是只能把精力放回到题目本身中来。

五经文的三道题,本身还不会形成什么难点,主要在于在场的举人所选的本经不同,在五经上,题目都不相同,想比较谁的文章更好是很困难的,所以最重要的比试也是在第一场的四书文,以及第三场的策问上。

第二场的考试因为是应用文的考试,只要在格式和用词用典上基本准确,就可以获得通过。

而比试才学的地方,也就是四书文和策问的应答,两边严格来说都是议论文,只是四书文的议论方向不能抒发己见,只能是以“代圣人立言”为主旨,用圣人的口吻来说话,所引经据典也必须是四书五经或者是《四书章句集注》等等先师的言论,随便来一句自己的意见,是很容易犯禁的,纪宁不是第一次参加科举,他当然明白这道理。

第一题,“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语出《孟子?告子上》,意思是:“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淌的。”

《孟子?告子》的内容,主要是孟子和告子两个人在学术和政见上不同的一种讨论,因为告子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出名,以至于此人都没留下什么著作,他在历史中的最大作用,是提出了几个让孟子觉得难以接受的理论,被孟子拿来好一顿抨击,于是乎告子就成为了《孟子》中的一位关键的反派人物,他所提出的任何观点都是在孟子看来不正确,或者是有失偏颇的,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孟子的言论正确,而且做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释。

连在这种四书的书籍中,也尽是这种“奥特曼打小怪兽”,大学问家用言论打败了无名之辈的例子。

在《孟子?告子上》的第二节中,孟子也充当了这么一个“奥特曼”的角色。

孟子之所以会做出这样一番“人性本善”的言论,是因为告子认为,人的性格好似是流水,流水的开口如果是在东面,那水就会往东流,而水的开口如果在西面,水就会往西流,所以告子认为人的性格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就好像水流没有东西之分。

原文的内容,是:“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但孟子却认为,虽然人性跟水流相似这个观点他接受,但他认为水流不分东西,但分上下,水永远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他得出一个结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在儒家思想中,一直在强调“人性本善”的概念,甚至在三字经中就以“人之初,性本善”为开篇,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总结,但在纪宁看来,这思想也并非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在人性中,很多都是“恶”的,因为在物竞天择的法则中,很多人性都是在争夺生存资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有贪婪之心和占有之心,在这基础上,会显得对酒色财气有自己的贪欲,这都是自然现象,至于为何一个君子能恪守本份而克制这种贪欲,其实主要还是由社会舆论、道德、法律等等因素来约束,而不是靠所谓的“人本善”来约束。

如果没有这些道德思想的约束,人很可能会进入到古代社会,随心所欲,为了占有生存和繁衍生息的资格,会杀害同伴,把其中的弱者淘汰,弱肉强食的生活环境中,只有最强者才能生存。

纪宁虽然有了如此思想,但他仍旧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来作答。

因为儒学思想,尤其是儒家中四部经典中的《孟子》题,如果把“人性本善”这个主旨给否定了,那纪宁基本也不用参加会试了,别人会攻讦他,直到他忍不住这种社会舆论而避世,或者自杀。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残酷,看似百家争鸣,但其实还是用舆论框架来约束人的心理。

既然是不合自己观点的,纪宁写起来也就不能随心所欲了,但即便如此,这样一篇题目,对他来说也太过于简单。

论述“人性本善”,其实并不困难,困难的是纪宁要掌握其中是否有隐藏的别的意味的含义。

纪宁要想到的,就是张玉珏出这道题的目的。

如果说张玉珏出《中庸》题是为了彰显“纯孝”这个主题,那张玉珏出《孟子》题,则显得意味难以捉摸。

纪宁在没想明白这件事

状态提示: 第517章 会试(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