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节:庞然大物(1/2)
李绩了解到,身为百官之长,马周心里早存着搬倒长孙无忌的想法,只是因为陛下李治不支持,才不得不全面撤退,韬光养晦,蛰伏隐忍,伺机寻找同谋,一次搬倒这个庞然大物的最佳时机。
马周也了解到,李绩不仅仅是军伍出身,也是极为有头脑的人。面对三朝无老,权势滔天的皇亲国戚长孙无忌,他也在寻找着机会,只是势单力孤,缺少支持他的人。
二人可谓是一拍即合。
关键的是,朝中还存着一个人,这个人受李世民的嘱托,一定要想办法保全长孙无忌。这个人就是诸遂良。
马周知道这件事,知道李世民向诸遂良交待过这句话。在李世民看来,长孙无忌位高权重,受人诟病,早晚引起公愤,性命不保。从面,李世民早早的就埋下一个伏笔,要诸遂良在关键时刻帮他一把。
换个角度来说,李世民知道,他在的时候,还能依他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力,保全长孙无忌平安无事。一旦他不在了,长孙无忌早晚会被人家从高位上整下来。
因为李世民也深深地知道,长孙无忌身上有着许多优点,同时存在着致命的缺点。若是这些缺点被对手利用,他一定会永世不得翻身!
通过疏理李世民交待这些话的深层原因,马周找到了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在科举条件下,步入朝堂做官的人越来越多,朝中集中的权力,慢慢分散到许许多多无权无势的小老百姓手中,已经成为天下大势。
长孙无忌代表着关陇集团,代表着权力的世袭制,肯定会引起许多通过科考进入仕途的人不满。再加上长孙无忌纵横朝常几十年,鲜有遇到匹敌的对手,只会越来越傲气,越来越不可一世。
所以,他才托同样是世袭而来的诸遂良保全长孙无忌。
马周见到诸遂良。把知心话托底讲给他听。暗示他,在科考士子们和传承世袭制之间,必需做一个决择。
诸遂良能被李世民这样的牛人托言办事,自然也有非常的谋略。对马周和李绩与长孙无忌之间的争争斗斗早有所耳闻。他一直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从不参与其中。
现在,马周向他交待心理话,他当然知道,马周是在拉笼他。若是没有他的支持。马周很难搬到长孙无忌。若是他倒向马周一边,长孙无忌必败无疑。
可是,世袭制的长孙无忌一旦倒下了,对他诸遂良是有益还是不利?左左右右反复权衡,他决定,还是站在岸边不下水为好。
既不得罪长孙无忌,也不得罪马周。与玄武门之变中的秦琼一样,无论哪一方想要取胜,都必需依靠着他的支持。他不管支持哪一方,都有失败被逐出长安的可能。若是他不支持,保持中立,不管哪一方取胜,都可心安然保全自身。
从诸遂良不阴不阳的态度里,马周感觉到,他是保持中立的。其实,他的不支持其实就是最大的支持。等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马周和李绩搬倒长孙无忌。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周和李绩便开始了投石问路。首先,伏下一帮精干的府兵。详细调查到长孙无忌的管家的一举一动。
通过了解,得知长孙无忌管家得到一百亩地之后,狗仗人势,狐假虎威。欺压百姓。在他正不可一世的时候,马周派人把他拿下,然后,通过酷刑拷打,竟然得到一个惊天大阴谋。
原来,长孙无忌暗中拉笼着一批没落的贵族。私下里也养着一批死士。这批人谁的话都不听,只听长孙无忌一个人的吩咐。
这一幕,使马周和李绩瞠目结舌,十分震惊。这一幕与玄武门之变何其相似,与太子李承乾阴谋造反何其相仿!难道长孙无忌真的要仿效建立大隋的杨坚,建立大唐的李渊,以外戚身份,企图夺取大唐的江山?
这个时候,马周意识到,袁天罡所说的大唐江山在百年之内,一定会改名换姓,落入他人之手的高明之处。按照正史来说,长孙无忌是被武则天逼迫而自杀。武则天醉心于权力,当然早就发现了长孙无忌的阴谋,为了清除登上皇位的障碍,不得不出手杀掉长孙无忌。
现在,马周通过延长李世民的寿命,使武则天人老珠黄,引不起李治的兴趣,而使她自然而然消失于宫廷之内。结果,在同样的时间时里,走了武则天,来了长孙无忌。
幸运的是,很早的时候,马周就开始布局,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才没被长孙无忌篡权的机会。
于是,马周和李绩暗中布下十几万兵马,随时待命而发。然后,二人连夜闯大明宫,把所得到的事实一一向李治禀报。
李治得到禀报大吃一惊,长孙无忌可是他的亲舅舅。在李承乾被忘掉以后,李世民立谁为太子的事情上犹豫不决时,是长孙无忌一句话,明确指出他支持李治,李治才有今天的地位。
他又如何忍对舅舅痛下杀手?
马周说:“一代天子一朝臣,若不把这些占着高位却不办事的人搬倒,陛下纵使有弄天的本领,也难以施展拳脚。与其以后被人束缚得碍手碍脚而壮志难酬,还不如现在快刀斩乱麻,一次性的解决后患。”
“天下江山姓李而不姓长孙,若是陛下现在优柔寡断,当断不断,日后必受其乱。臣只是在朝为官之人,无论是谁坐了那把龙椅,臣都可以凭着这份忠诚的良心而不失高位。”
“但是,陛下是否想到,你李家在新朝建立以后的结局?”
马周这句话形同一只带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