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篇之范蠡(续1)(4/8)
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是抛出。但是价格涨落的原因在哪里呢?
陶朱公生长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产品是市场的最大宗、最主要的商品。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气候不同,产量了就不同,对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所以满足农业需要、为农业服务,就成为他经商的主要方向。他根据季节规律,提早储备物资,即所谓”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就是说,像作战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根据季节的需要(时用)就可以预知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知物)。
季节和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他引用我国早已有的一条关于气候变化的规律性的古语,作为预知农业丰歉的依据。这条古语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这是说,每六年有一年风调雨顺的上好年景,也有一个旱年,每十二年有个大旱年,也有一个水年。
根据这个规律,他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在大旱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就这样,他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陶朱公的故事告诉我们,气候资源的变化会造成丰收与歉收两种状况,对人们都有不利影响,并且通过商品交流这种不利影响会扩展到全国、全社会,但是,只要人们掌握了这个规律性,采用商业手段,通过贱买贵卖,是可以协调的。陶朱公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注意到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在该领域的对策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
11后人评说
范蠡的明智只要稍微读了点书的人,想必都知道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为了报仇雪恨,忍受了十余年的耻辱,最终再次打败吴国。越王勾践成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其实在灭吴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给他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个是大夫文种,另一个则是将军范蠡,许多人对范蠡这个人物并不熟悉,甚至感到陌生,然而,在勾践实施他长远的复仇计划中,这个人却是关键之关键,如果没有范蠡的大力协助与支持,说不定勾践还灭不了吴国呢!
范蠡跟随勾践二十多年,为其运筹谋划,终于灭掉吴国,之后勾践称霸中原,范蠡也当了上将军。越王还说“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可以说这时的范蠡正在备受越王的宠爱,许多人做梦都想得到这些,然而范蠡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离开,他与家眷及贴身侍卫乘船到了齐国,并且从此更名改姓,再未返回越国,后来范蠡一家定居于陶地,经商为业,人称陶朱公,每到一地,都能成名,深受百姓喜爱。
范蠡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也是越王最得意的时刻,突然隐退,在常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值,毕竟他为越王付出了自己二十多年的岁月,为什么不好好地享受一番再离开呢?可是他还是毅然地选择了离开,一点都不犹豫,应当说范蠡还是非常明智的,他是一位智者,也因此,他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免遭了杀身之祸。可是大夫文种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范蠡离开越国到了齐国后给文种写了一封书信,上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见到书后,乃称病不朝。此时有人谗言说文种欲作乱,于是越王踢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诸侯争夺,共患难易,同富贵难矣,与帝王则更甚。殊不知,有多少能人谋士因为不能及时隐退而最终丢失了性命。范蠡如此行事,实乃明智之举。
兔死狗烹案
天下第一智者当数范蠡。人皆以为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我以为诸葛之智与范蠡之智相比,略见逊色。一篇“出师表”,千年传颂。诸葛丞相的忠信与睿智,世代相传。但诸葛一生也有几处败笔。一是痛失荆州,接着又有“火烧连营”,打了两个大败仗,死了关羽和刘备,难道丞相一点责任也没有?二是兵出岐山,耗费多少人力和财货,一无所获,岂是智者所为?最主要的是,诸葛亮不能像曹操那样,在自己身边聚集大量人才,这是蜀国很快败亡的主要原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终于没能成功。
但范蠡却成功了。
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弱小的越国要想打败强大的吴国,没有这种非凡的、艰苦卓绝的精神是不行的。但仅有这样的精神还不够,还需要大智慧。非凡的精神更兼非凡的智慧,句践与范蠡、文种,君臣戮力同心,成就了大事业。勿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