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篇之范蠡(续1)(7/8)
定越国命运的关键时刻,都是因为勾践采用了范蠡韬光养晦的外交谋略,才使越国转危为安,并最终战胜吴国。可以说,没有范蠡的这一谋略,就不可能有越国后来的反败为胜,也就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现实条件。范蠡韬光养晦外交谋略的内涵,大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卑辞尊礼”的恭谨姿态。当越王勾越不听范蠡劝谏,兵败会稽,越国将亡之时,只好再向范蠡问计。“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16经过“卑辞尊礼”的反复谈判和策略应用,范蠡的谋划得以实现,吴王夫差不杀勾践,不灭越国,命勾践到吴国为奴。身处吴王监视之下,随时都有被杀的可能。如何能保全性命,并争取返回越国,以图报仇雪耻,是勾践与范蠡时刻都在思考的问题。只有更加谦卑恭谨,将远大志向很好地隐藏起来,才能有望达到目的。在吴国为奴期间,范蠡与勾践配合默契,把“韬光养晦”的外交谋略演绎得天衣无缝。吴王夫差生病,范蠡认为这是取信于夫差的良机。“后一月,越王出石室,召范蠡曰:‘吴王疾,三月不愈。吾闻人臣之道,主疾臣忧。且吴王遇孤,恩甚厚矣。疾之无瘳,惟公卜焉。’范蠡曰:‘吴王不死,明矣。到已巳日,当廖。惟大王留意。’越王曰:‘孤所以穷而不死者,赖公之策耳。中复犹豫,岂孤之志哉!可与不可,惟公图之。’范蠡曰:‘臣窃见吴王真非人也,数言成汤之义而不行之。愿大王请求问疾,得见,因求其粪而尝之,观其颜色,当拜贺焉,言其不死,以廖起日期之。既言信后,则大王何忧?’”于是勾践依计而行,请太宰嚭引见,亲尝吴王之溲,果然得到了夫差的信任和感动。“其后,吴王如越王期日疾愈,心念其忠,临政之后,大纵酒于文台。吴王出令曰:‘今日为越王陈北面之坐,群臣以客礼事之。’”17并不听伍子胥的劝谏,决意“赦越王归国”。于是“越王再拜跪伏,”感恩涕零,“吴王乃引越王登车,范蠡执御,遂去。”
二是臣服顺从的外部表现。表面上臣服顺从,目的是要麻痹对手,使其放松警惕,转移目标。越王与范蠡归国后,“越王谓范蠡曰:‘孤获辱连年,势足以死,得相国之策,再返南乡。今欲定国立城,人民不足,其功不可以兴,为之奈何?’”“于是范蠡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一步,一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八风。外郭筑城而缺西北,示服事吴也,不敢壅塞。内以取吴,故缺西北,而吴不知也。北向称臣,委命吴国。左右易处,不得其位,明臣属也。”19不仅在修城上显示臣服顺从之意,而且不断向吴王进贡越地特产珍玩,以悦其心。
三是投其所好的良苦用心。吴王夫差沉湎酒色,不修政事,文种、范蠡为投其所好,除了贡献珍宝玩好之外,最为用心的,是选取越地美女西施、郑旦,教以歌舞礼仪,进献给吴王。“乃使相国范蠡进曰:‘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四是善用外力的交往手段。越国巧妙地利用了吴国与宿敌楚国的矛盾以及与北方齐、晋争霸中原的意图,尽可能减少吴王夫差对越国的后顾之忧,除了显示“卑辞尊礼”、顺从臣服的恭谨姿态外,还主动与楚国达成战略默契,使吴国产生外交误导。“十九年春,越人侵楚,以误吴也。夏,楚公子庆、公孙宽追越师,至冥,不及,乃还。”21这里的“十九年”,指鲁哀公十九年,即公元前476年。很可能是范蠡为了误导吴国,假意派军袭扰楚国边境,而楚国也默契配合,故意派兵追击,追到越国境内一个叫“冥”的地方,“不及,乃还”。当吴王夫差的战略目标转移北上、对越国的戒备解除后,勾践和范蠡又进一步结好齐、晋,促使其对吴用兵。“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获七将。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邦七里而军陈。吴王闻之,去晋从越。越王迎之,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伐吴三年,东向而霸。”22总之,范蠡的韬光养晦外交谋略在吴越两国的生死搏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越国积蓄实力、战胜强敌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赢得了反败为胜的战略主动权。
四、实力制胜的军事思想
从《国语》、《吴越春秋》、《越绝书》以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史籍中的记载来看,范蠡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他出身于南方文化的中心区域楚国,深受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精神和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具有楚人以弱胜强、后发制人的军事谋略,善于韬光养晦,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克敌制胜。具体而言,范蠡军事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以实力制胜,反
第7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