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篇之范蠡(续1)(6/8)
时机已到,遂建议勾践兴师伐吴。公元前481年春,待吴军已到黄池(今河南封丘境内)后,越军分两路向吴国进攻。一路奇兵由范蠡率领,由海道入淮,阻断吴军自黄池返国的归路。主力由勾践率领从陆路袭击吴都姑苏,在泓上(今江苏苏州西南横山)击败吴军,俘太子友等,进入姑苏城,掳获大量物资,取得大胜。夫差正在黄池与晋定公争作盟主,闻报越军袭破国都,急忙回军。由于长期远征,人困马乏,国都失守,军无斗志,夫差估计反击越军无胜利把握,就派伯嚭带厚礼求和。此时,范蠡认为吴军仍有实力,不可能一举而灭之,故建议越王允和,“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⑧四年之后,越国实力更加强大,于是就趁吴国大饥,国人多就食于东海之滨,姑苏空虚的机会,于公元前478年3月大举进攻吴国,吴军仓促应战。在范蠡的策划下,越军屡出奇兵,大败吴军,于公元前475年进围姑苏,一面监视被围的吴军,一面发放吴国的粮食以解民饥,争取吴人的支持,最后尽有吴地。⑨公元前473年11月,姑苏城破,夫差自杀,吴灭。此前,勾践有几次曾想答应吴王求和,都被范蠡加以劝谏。范蠡严辞拒绝了吴王的求和使者,亲自擂鼓进兵,吴王夫差悔恨交加,“遂自杀”。吴国灭亡后,范蠡针对越王勾践“可与患难而不可与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⑩的君王个性,又适时功成身退,神不知鬼不觉地隐遁离去,从而免遭勾践杀戮功臣的毒手,不致于象文种那样“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的悲剧上演。实践了他“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11的人生信条,在因时察势方面可谓运用得炉火纯青。
二、忠勇诚信的精神品格
为人臣者讲究忠勇诚信的大义气节,是范蠡思想的重要特色。范蠡在越王勾践败军亡国最困窘的时期,勇挑重担,自愿跟随到吴国当奴仆,而且面对吴王夫差的劝降利诱,始终不离不弃,与勾践相依为命,主仆礼节未改,这种品格连吴王夫差都大为感动。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召越王入见。越王伏于前,范蠡立于后。吴王谓范蠡曰:‘寡人闻贞妇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不官绝灭之国。今越王无道,国已将亡,社稷崩坏,身死世绝,为天下笑。而子及主俱为奴仆,来归于吴,岂不鄙乎!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弃越归吴乎?’范蠡对曰:‘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今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此时越王伏地流涕,自谓遂失范蠡矣。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谓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范蠡曰:‘臣请如命。’吴王起,入宫中,越王、范蠡趋入石室。”12这种在危难之中不移其志、换个想法就能飞黄腾达、免除牢狱之苦的关键时期,范蠡能够保持清醒,不改初衷,其精神殊为难得。不仅如此,即使是勾践成为了吴王夫差的奴隶,每天挑水扫地,养马除粪,干重体力活,范蠡并未有任何的轻慢之意,仍然是忠心耿耿,保持着君臣的礼节。“越王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夫斫剉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面无恨色。吴王登远台,望见越王及夫人、范蠡坐于马粪之旁,君臣之礼存,夫妇之仪具。王顾谓太宰嚭曰:‘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虽在穷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礼,寡人伤之。’”13这种于患难中见真情的忠肝义胆,在范蠡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今中外实在难能可贵。但范蠡的忠并非愚忠,其勇、诚、信也不是盲目的,而是以服从大是大非、大仁大义为前提。这一点在范蠡主动向勾践辞行并秘密出走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臣窃自惟,乃使于吴。王之惭辱,蠡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须臾而生。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幸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勾践当然不愿让范蠡离开,明确表示如果不走将“分国共之”,“去乎”则妻子受戮。但范蠡去意已决,“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14毫无疑问,范蠡的选择是正确的,既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又开创了新的事业领域,是其忠勇诚信精神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
三、韬光养晦的外交谋略
范蠡韬光养晦的外交谋略,在与强吴的对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前所述,当越国处于国破将亡的危急时刻,范蠡坚持让越王勾践在外交上尽量显示出愿意臣服事吴的谦卑恭谨姿态,从而暗中积蓄实力,为最后的反攻创造条件。范蠡认为自己在外交方面具有足够的智慧和自信心以应对强大的吴国,所谓“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15吴王夫差之所以未杀勾践和后来允许勾践回国,以致酿成放虎归山的后果,首先是范蠡的外交谋略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决
第6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