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篇之卫桓公(前734~前719在位)(6/6)
息后,心中吃了一惊,马上派使者致书卫桓公,说明事实真相。卫桓公览书大惊,对众位大臣说:“共叔段不仁不义,乃自取灭亡尔,寡人为公孙滑兴师,实为助逆。”桓公说罢,即刻遣使追赶公孙滑,意欲招回本国兵马。卫桓公派出的使者还没有追上卫国军队,公孙滑已乘虚攻下了郑国边地癝延。郑庄公闻讯大怒,遂命大夫高渠弥率车徒二百辆,前来争夺癝延。其时,卫国已招回了本国兵马,公孙滑势单力孤,见不能成事,遂放弃了癝延,仍旧奔回卫国。高渠弥率师夺回癝延,之后,又乘胜追击,侵犯了卫国南鄙。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次年冬,郑庄公再次举兵讨伐卫国和公孙滑。郑军直抵卫国都城近郊,卫桓公慌作一团,就大集群臣商议对策。公子州吁则力主发兵抵御郑军,在朝堂上,他慷慨激昂,振振有词:“水来土掩,兵来将迎,古之理也,又何疑焉?”众大夫都不同意出兵打仗,纷纷对卫桓公建议说:“今郑兵前来伐我,皆因我助滑为逆招致,不若以书答之,引咎谢罪,不劳师徒,可却郑师矣。”卫桓公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随即遣使向郑国递交了致歉书,对郑庄公说明了事情的原委,书曰:
寡人听信公孙滑之言,误以为上国杀弟囚母,使孙侄公孙滑无窜身之地,是以兴师伐郑。今拜读上国来书,备知共叔之逆焉。今寡人悔莫及焉,倘蒙上国鉴察,当缚滑以献上国,复修旧好。唯贤侯图之。
郑庄公看过了卫桓公的致歉书,也谅解了卫国的鲁莽行动,他对来使说道:“卫既服罪,寡人又何求焉?唯求卫侯缚滑一见。”恰值郑国国母姜氏替公孙滑向庄公求情,乞求庄公为弟弟共叔段留下一脉,以继共叔香火。郑庄公答应了,就传令撤兵回国,放过了卫国和公孙滑,后来公孙滑老死在卫国。自此以后,郑卫两国互生嫌隙。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其孙周桓王姬林即王位。次年春,卫桓公打算亲往雒邑吊贺桓王。公子州吁见这是一个篡位夺权的好机会,就与心腹石厚秘密筹划,令石厚将五百甲兵埋伏于朝歌西门之外,假借为桓公饯行之机,图谋杀害卫桓公。临行之日,州吁亲自驾车到行馆迎接卫桓公。宴席上,公子州吁恭恭敬敬,亲手把盏递与桓公,并假惺惺地对桓公说道:“今日兄侯远行,为弟谨备薄酒一杯,权当为吾兄奉饯。”卫桓公不知就里,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并感激地对州吁说道:“谢弟美意。我月余便回,烦弟暂摄国事,务要小心在意!”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卫桓公身体摇摇晃晃,已有了几分醉意。州吁见时机已到,趁卫桓公不留意,乘机拔出随身携带的短剑,腾身闪挪,跳到桓公身后,剑从背后刺入,刃透于胸前。可怜忠厚老实的卫桓公,还没等反应过来,就血溅行馆,当场毙命,享国仅15年。卫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被弑杀的国君,从此各诸侯国弑君逐君成为惯例。读史至此,让人不觉记起古人的一首《七步诗》,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卫桓公既死,从驾诸臣素知州吁性情粗暴且有勇力,又兼石厚助纣为虐,引了五百甲士就埋伏在周围,众人只得唯唯诺诺,降顺了公子州吁,托言卫桓公暴病而亡,以车载了桓公尸首回宫殡验而去。公子州吁杀了兄长卫桓公,就自立为君,匆忙登基,是为卫前废公,卫国的第十四任国君。州吁即位后,当即拜石厚为上大夫,并委之以重任,让他掌管兵马,负责率兵打仗事宜。卫桓公姬完的同母弟公子姬晋见势头不妙,遂只身逃奔邢国避难而去。
州吁恃宠而骄,恣意妄为,与郑国的共叔段、宋国的公子冯是一丘之貉。他们不但在国内制造麻烦,还频频挑起诸侯间的争端,造成社会更大的动乱。自东周开始,卫国国势江河日下,开始一步步走向衰落,由一个泱泱大国衰落成一个弱小诸侯国,不断受到大国讨伐和凌辱,并受制于诸侯。州吁之乱,成为卫国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标志和分水岭。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