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国名贤安阳王(前316—前208年)(3/5)
世以前的开明王朝祭祀制度文献缺载,但尚不可知从杜宇王朝时期的成都金沙遗址来看,当时最隆重的祭祀是对自然神(天神、河神等)的祭祀,开明王朝从杜宇王朝发展而来,其立国初期必然要采用现成的各种制度,其中自然包括祭祀制度。但利用前朝的制度有一定时限,当自身王朝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会加以革新。由于王朝祭祀制度的变革事关重大,必须谨慎付诸实施,所以开明王采取了十分巧妙的策略,这就是乘迁都之机在重建中进行变革。开明王之所以散布“自梦郭移”的烟幕,就是要在这个烟幕下面实现都城迁移,是策略上的一种安排,这与商代盘庚迁殷的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成都市商业街发掘的战国早期的大型船棺、独木棺墓地,地面上有寝庙建筑遗迹,其做法的源头就应在开明五世,应是从开明五世在先君墓地建立宗庙,在宗庙地面上立大石为墓志这种新的祭祀场所形式演变而来。开明五世以前的历代开明王,由于当时的都城在郫,不在成都,他们去世后的墓地自然也都不在成都。开明五世迁都成都,在成都重建先君宗庙,宗庙就建筑在墓地之上。这时的先君墓地,显然已是二次葬,而建筑在二次葬墓地上的宗庙,既然是为祭享所用,那么必然会建有享堂一类建筑,这和成都商业街船棺墓地的布局几乎毫无二致。可见,战国早期的商业街船棺墓地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承袭春秋时期开明五世的祭祀制度而来的。这就说明,古蜀王国先君二次葬墓地地面上的寝庙建筑,很有可能是从开明五世开始的,是开明五世迁都成都后所实施的祭祀制度变革的结果。开明王朝的国力比杜宇时期大大增强。从开明二世开始,蜀北征南伐,东攻西讨,争城夺野,剧烈扩张。到战国时代,蜀已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大国家。
6政治经济与科技
政治制度
4500年至5000年前,因为海水退出四川盆地露出成都平原以后,人们从山上逐渐进入成都平原修房造屋发展农业生产的,从甘肃天水地区、四川岷山、青城山、秦岭到湖北、湖南、山东、贵州、云南等山与山之间的大坝、小坝上都有过古氐夷族、古氐羌族建立起来的不少大大小小部落王国,四川广汉三星堆北面岷山、青城山山腰或山上都应该有蜀国国王的最早宫殿和城池遗址。这有四川凉山古彝文经典《勒俄特依》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可供参考,‘史慕额哈‘(天上)的恩体谷自派了阿格叶库到地上收租、收税、平原上的人们不从,于是恩体谷自就打开九大山湖水淹没了平原上的庄稼和人们的记载,与大渡河、岷江泛滥成灾有关系。其中‘史慕‘是指世界上、人类社会。‘额哈‘是指天上五个人类灵魂世界。‘额体谷自‘是指统领五个部落王国的王中之王。这里除把人和事情夸张成元比的神话部份外,他派人到下面(地上)来收税的事实证明了岷山、青城山上的国王统治管理着成都平原上的王国。
由此,早期的古蜀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方国体系。利用对三星堆的研究,可以发现古蜀国地区是继“中央”商代文明之外的一个很发达的国度。“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体制,也是古蜀国的一个特点。
经济文化
古蜀国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因此农耕文化的发展及其发达。
例如杜宇建国,定都于郫邑(今郫县城北里许尚存古杜鹃城遗址)。为了加强对其他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稍后又“别治瞿上”,即在今双流牧马山一带建立了别都。此后,杜宇可能经常来往于二地。杜宇希望国人尽快过上安定的生活,悉心教导百姓以农为业,首次实行了按季节播种的农耕制度,使蜀地由游牧社会发展到农业社会,并成为长江上游农业文明的发祥地。由于望帝的农耕政策让人民得到实惠,原来跟随鱼凫王逃亡的百姓,纷纷来归,跟随杜宇重建家园。望帝教民务农的措施,影响远及于巴,因此后来巴蜀人民共同奉杜宇为农神。《山海经·海内经》说:“广都之野(指成都平原)……爰(于是)有膏菽、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种。”这段文字所记叙的五谷丰登、农业昌盛、一年收割两次的景象,正是杜宇在成都平原大力发展农业并取得巨大成效的写照。有的专家还认为,《诗经》中主要反映岷江、沱江流域人民生活的民歌“召南”中的一些诗,如“言采其蕨”(《虫草》)等,实际上写的正是杜宇以后,古巴蜀地区因农业昌盛而特有的一种极富感qíng_sè彩的乡野景观。
杜宇不仅重视发展农业,还大兴汶山牧业与辖区内的矿业,曾以银与中原市易。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日益强盛。杜宇东征西讨,古蜀国的疆域迅速扩大,跨出了成都平原,国土北抵陕西汉中,南抵青神,西至卢山、天全,向东则直达嘉陵江,并且把汶山建成巨大的畜牧场,把今凉山、宜宾以及云南、贵州一带变成他的皇家花园。〈华阳国志〉所作以上钩勒,虽不一定准确,但大致体现了杜宇王朝的雄浑气势。真是气吞山河,决非古蜀历代先王蚕丛、柏灌、鱼凫所能比拟。
通过国内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不断论证,7500年前后现今我国甘肃、青海、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河南、山东和缅甸国都普遍使用过古民夷人的语言文字。现今四川川西、川南到处可以找到一些词语,这从另一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